王曉琴 張 穎 張碧芳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廣東省婦女兒童醫(yī)院)急診科,廣東 廣州 510010)
小兒術后疼痛的臨床護理
王曉琴 張 穎 張碧芳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廣東省婦女兒童醫(yī)院)急診科,廣東 廣州 510010)
目的 探討小兒術后疼痛的臨床護理方法。方法 將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76例兒童病患列為觀察對象,術后對疼痛進行分析評估后,給予安撫誘導、轉移注意力、配合使用鎮(zhèn)痛藥物及應用微量泵鎮(zhèn)痛等有效護理措施全面干預。結果 減輕了小兒術后疼痛的折磨,有效促進手術切口的愈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結論 通過術后對小兒疼痛的客觀分析評估,有針對性的采取臨床護理措施進行干預,有效減輕了小兒術后疼痛的折磨,促進手術切口的愈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小兒術后康復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小兒術后;疼痛;臨床護理
手術后的疼痛,是一種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的主觀上的疼痛感覺,是手術損傷的直接結果,所有的術后患者均有表現。但疼痛類型、疼痛范圍、疼痛強度、伴隨疼痛時的軀體反應與患者自身有著密切聯系。術后受疼痛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易引起血壓急劇升高、心動過速、呼吸淺促,繼而引發(fā)呼吸肌痙攣和運動力下降,可引起肺炎、肺不張等并發(fā)癥,還可能出現惡心、嘔吐,手術切口缺血、水腫等癥狀,不利于術后切口恢復,另外,疼痛嚴重影響小兒睡眠,睡眠質量下降最終導致患兒機體免疫力下降,影響術后康復,因此做好術后小兒疼痛的臨床護理是十分必要的[1]。
自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來我院就診手術治療的小兒共176例,術后臨床護理疼痛控制效果良好?,F將臨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2.1 描述疼痛不確切,表達方式夸張
由于小兒病患受多方因素局限,小兒病患難以合作,不能準確地地描述疼痛的位置、無法清晰表達疼痛的性質和程度,加之小兒認知的局限性,對疼痛的恐懼感,容易把各種感受的描述混淆,表現夸張,使醫(yī)護人員不能獲得準確的病史和檢查資料。
2.2 對疼痛的敏感性高,反映強烈,但持續(xù)時間短
小兒的痛閾低于成人,一般隨著年齡降低痛閾值亦降低,小兒更易感受到疼痛,疼痛發(fā)生程度強但迅速減弱。疼痛發(fā)生后,其生理、生化變化強烈,例如呼吸、心跳、代謝頻率加快、血壓升高、耗氧量增加等,長期疼痛易導致身體代謝紊亂、睡眠、喂養(yǎng)困難、甚至精神性格改變,其危害遠高于成人。
2.3 對疼痛的回避性強
小兒對打針吃藥有著高度的恐懼感,為避免吃藥、打針,有時故意隱瞞而延誤治療?;蛘咭阅撤N姿勢或某些回避動作來減輕疼痛感,短期對小兒的生理功能發(fā)育有影響,長期則影響小兒的行為功能發(fā)育。
對術后疼痛控制,疼痛的評估是首要的,包括對疼痛發(fā)生部位、強度、性質、持續(xù)發(fā)作時間、頻率,患者表達疼痛的方式及影響因素等全方位的分析了解。由于小兒語言表達能力,認知能力的局限性,難以恰當描述疼痛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因此,小兒疼痛的評估常用自我評估法、行為評估法和生理評估法綜合評定的結果[2]。
3.1 自我評估法
包括語言評估和視覺模擬評估(VAS )主要信息來源于病患主觀描述,雖然語言評估比較敏感,但僅適用于語言表達明確,行為意識健全的小兒,一般為7歲以上的病患。臨床上較多應用作為止痛技術研究評估標準的VAS法,VAS一般有兩類:一類是線性圖,長度10cm的直線上從左至右標示從白到紅的顏色,左端代表無痛(0端),向右疼痛加重(10端),由患兒自己標記出位置,量出疼痛強度值,此類適用于5歲以上小兒;另一類是面部疼痛等級評定量表(faces pain rating scale)法。以多幅易小兒理解的笑及哭的臉譜圖在VAS標尺圖為基礎標示,使用方法同直線圖,適用于5歲以下的患兒。
3.2 行為學評估
包括對患兒聲調、語言、身體姿態(tài)、面部表情等各個疼痛反應的行為表現來加以客觀評估的方法。例如改良目的疼痛評分(MOPS),根據患兒的哭鬧、活動、情緒、姿態(tài)等方面表現打分,綜合得分來判斷疼痛的嚴重程度。
3.3 生理評估法
觀察期生命體征變化,類似于其他應激反應,但只有在劇烈疼痛時才出現明顯的生理改變,不具有疼痛的特異性,因此只可用作參考指標。
4.1 健康教育指導
針對手術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的特點、程度等相關知識對患兒家長及患兒進行宣教,促進患兒和家長積極主動配合術后疼痛的控制,并能對疼痛進行恰當合理的認識和表達,便于醫(yī)護人員的診斷和治療。
4.2 術后評估
醫(yī)護人員應有針對性的對小兒疼痛的特點及評估方法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并熟練掌握。使之能及時確定疼痛的存在,正確的判斷疼痛的程度,給與恰當的護理方法。并在術前、術后多與患兒接觸,增加信任感,了解患兒的行為方式和表達特點,利于給出準確的評估。
4.3 心理護理
疼痛是一種主觀上的疼痛感覺,與心理和生理多方面因素有關,有資料證明,手術后神經系統(tǒng)對疼痛的敏感性增高,甚至對非疼痛刺激也可表現出強烈的疼痛感,手術除創(chuàng)口引起的疼痛感外,另外一部分疼痛感則受到情緒的影響[3]。因此給與心理護理是必要的。首先,家長是患兒的后盾,要做好家長的心理支持。除了對家長進行健康教育指導外,還應對家長進行疏導方式的指導。避免了過分擔憂和心疼等不良心態(tài)對患兒的影響,并且,除了在患兒發(fā)生疼痛時及時判斷通知醫(yī)護人員進行治療外,還可分散患兒注意力,安撫疼痛給患兒帶來的焦慮不安情緒,幫助患兒樹立戰(zhàn)勝病魔的信心。其次,雖然小兒疼痛的徹底解決有賴于致痛因素的祛除,但心理護理能在心理上減輕患兒的疼痛感,使其心情愉悅,情緒穩(wěn)定,利于患兒的恢復。醫(yī)護人員對待患兒要溫柔親切,多主動交流,適當的撫摸拉近與患兒的陌生感,并多采取鼓勵,表揚患兒,使患兒逐步認識到疼痛不可怕,可以戰(zhàn)勝,減少對疼痛的恐懼,自己在心理上堅定病魔可不可怕的思想。
4.4 疼痛的控制方法
4.4.1 非藥物療法:非藥物療法屬于情感支持療法,是指采取放松、安撫,轉移注意力、催眠等方法來緩解疼痛,是疼痛護理中的重要部分。非藥物療法不僅對患兒身體無損傷,還利于患兒減輕對疼痛的恐懼感。放松、安撫的方法,對于幼兒一般采用安撫奶嘴,撫摸,抱著輕搖等方式,對于稍大的患兒,可采取適宜的游戲、活動。轉移注意力、催眠是將患兒的注意側重點轉移到他處,減輕不適感。方法很多,例如看書,講故事,聽音樂等等[4]。
4.4.2 應用鎮(zhèn)痛藥的護理:臨床上對術后疼痛盡早進行治療以提高鎮(zhèn)痛效果已達成共識。常用鎮(zhèn)痛藥種類繁多,應用鎮(zhèn)痛藥時,遵循無創(chuàng)給藥、用藥個體化的原則。護士應按醫(yī)囑給止痛藥,注意給藥部位和給藥方式,盡可能減少制造其他疼痛的機會,注意并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多次進行患兒疼痛水平的評估,判斷鎮(zhèn)痛效果,及時調整止痛藥的劑量,同時注意監(jiān)測患兒的生命體征及藥物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例如呼吸抑制、惡心、嘔吐等。并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作相應的處理。例如切口疼痛可給予包扎固定切口的方法,震動引發(fā)切口疼痛可協(xié)助患兒稍按住傷口,再試探性的咳嗽、緩慢的深呼吸、挪動等方式減緩疼痛,需經常進行肌注止痛藥患者,可應用自控止痛技術(PCA),設定恰當的頻率和劑量給藥以達到止痛的目的。除保持PCA導管通暢外,還應注意有無局部皮膚發(fā)紅、腫脹等繼發(fā)感染現象。
總之,小兒手術后疼痛感除了來自于客觀的手術造成創(chuàng)傷性疼痛外,還受到患兒情緒、心理狀態(tài)等主觀因素的影響,醫(yī)護人員在診治護理時要掌握小兒疼痛的特點,及時正確的判斷疼痛的程度,給與恰當疼痛的控制方法,在心理上、生理上給與優(yōu)質的護理,促進患兒的康復。
[1] 李燕飛.術后病人疼痛評估及鎮(zhèn)痛的護理進展[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9,22(3):276-277.
[2] 謝冰柯,許樂.疼痛控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7):677-680.
[3] 田子明,郭建軍.外科疼痛的評估及護理進展研究[J].全科護理,2010,8(5):l201-1202.
[4] 李玉樂,吳欣娟.疼痛的影響因素及非藥物治療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8,22(8):2073-2074.
R473.72
B
1671-8194(2013)22-03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