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榮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疾控中心,225009)
柴葛解肌湯出自明·陶華《傷寒六書》,由柴胡、葛根、生甘草、黃芩、羌活、白芷、白芍、桔梗、石膏、生姜、大棗組成。作為辛涼解表劑代替葛根湯治療太陽、陽明經(jīng)病,如惡寒漸輕、身熱增盛、頭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煩無眠、眼眶脹痛等癥。
筆者近年來用柴葛解肌湯化裁治愈20~30人次,年齡0~10歲,感冒發(fā)熱,在西醫(yī)院輸液多日而不能退熱的小兒。一般用藥后一劑知,二劑平,效如桴鼓。為造福萬千小兒,特公之于眾,與同道共享。
柴葛解肌湯組成:柴胡25~50g,葛根30~60g,白芷10g,羌活5~10g,黃芩6~10g,桔梗10~15g,白芍15~30g,生甘草10g,石膏30~50g,生姜5片,紅棗5枚(撕開)。
石膏先煎30min,加余藥用武火急煎10min,只取頭煎。服法:小兒一般苦于服藥,以常法每日3次效不佳,宜每20~40min喂服1次,每次10~30ml,或頻服,隔一會喂一口,持續(xù)不斷至約20ml停1h再喂。服1~2劑待體溫正常后用竹葉石膏湯1劑,益氣生津,續(xù)清余熱以善后。
小兒體質稚陰稚陽,小兒感冒發(fā)熱純屬風寒或風熱者比較少見,而以外寒內(nèi)熱居多,若純用辛溫發(fā)散如麻黃湯、荊風敗毒之類,則外寒雖去,而內(nèi)熱復熾;純用辛涼清解如桑菊飲、銀翹散之類,則外寒留戀,內(nèi)熱亦無出路,致生變端。現(xiàn)在家長一見小孩發(fā)熱,首先抱去醫(yī)院輸液,西醫(yī)用“三素”退燒,反復幾次后,小孩體質越來越差,天氣稍有變化感冒就發(fā)作,而且輸液療程越來越長,以致形成惡性循環(huán)。“三素”即所謂的“抗生素”、“維生素”、“激素”,都屬于寒涼性藥,與桑菊飲、銀翹散一類,進入小孩體內(nèi)冰伏其寒,則寒上加寒,同時內(nèi)熱也出不去,焉能不加重病情!而一般中醫(yī)受西醫(yī)影響,一見小孩發(fā)熱就用大量的辛涼解表或清熱解毒的藥方,致病情遷延不愈。實踐證明,唯有主用辛溫配辛寒,開通玄腑,清透蘊熱,輔以樞轉升提,引熱外出;佐以酸甘化陰,和營泄熱;且先安未受邪之地,才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柴葛解肌湯就與這種法度十分貼切,所以退小兒感冒發(fā)熱十分迅速而平穩(wěn),重現(xiàn)性好。
方中柴胡、葛根、羌活、石膏四味藥為不可挪移之藥,且劑量要大,若熱度超過40℃則用大劑量。一般柴胡不小于25g,葛根不小于30g,石膏羌活比例以(1∶5)~(1∶10)為宜,其他常量即可。
本方配伍高明之處,在于以藥對的形式巧妙地取法或濃縮五個復方,取其精華而創(chuàng)新。
羌活對石膏:辛溫配辛寒,師大青龍湯,發(fā)越戀表的風寒,清透內(nèi)蘊的實熱。
葛根對白芷:輕清揚散,有升麻葛根湯意,善解陽明肌肉之熱。
柴胡對黃芩:寓小柴胡湯意,旋轉少陽樞機,引領邪熱外出。
桔梗對生甘草:即桔甘湯,輕清上浮,除胸膈、咽嗌浮熱。
白芍對生甘草:即芍甘湯,酸甘化陰,和營泄肌腠之郁熱。
因此能同時兼顧外感邪熱的表、里和半表半里三個病理層次。從而發(fā)越之、清透之、引領之,直令邪熱無所遁形。
本方加味如下:無論熱度高否,一般都加蟬蛻6g,木通3~5g,絲瓜絡10g,以通陽散熱;咽痛明顯加射干6~10g,牛膝6~10g,牛蒡子6~10g;夾食加炒萊菔子10~15g;夾濕加廣藿香10g,佩蘭10g;夾驚厥加鉤藤10g,地龍10g,若體溫>40℃必加此二味藥以防驚厥出現(xiàn);氣虛汗出較多加仙鶴草30~5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