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德琳 李知行 通訊作者:邵 瑛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廣東 廣州510405)
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yōu)樘攸c的兒科常見病。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消化道綜合征,是造成小兒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筆者在跟隨邵瑛教授臨床學習中,觀察邵瑛教授采用推拿治療該病3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30例小兒泄瀉患者均為2008年7月~2012年7月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門診患者,均符合中醫(yī)脾虛泄瀉辨證標準。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1歲;病程最短1d,最長1個月。
推拿方法:①補脾經(jīng),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拇指螺紋面作旋推,約200次。②補大腸,用拇指螺紋面著力,在小兒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作直推,約200次。③推三關,用食、中二指面從前臂橈側,自陽池穴推向曲池穴,約200次。④摩腹,用四指逆時針摩腹,約5min。⑤揉臍,用中指端揉肚臍正中,約5min。⑥按揉足三里,用拇指端用力,按揉足三里穴,約200次。⑦推上七節(jié)骨,用拇指橈側面自尾椎骨端向第四腰椎直推,約200次。⑧揉龜尾,用拇指端揉尾椎骨端,約200次。⑨捏脊,用捏法從長強至大椎往上捏提,重提并按揉脾俞、胃俞、大腸俞,5遍。
治療時間:治療1次者7例,2~5次者15例,6~10次者8例。每日治療1次,每次30min。
療效標準[2]:痊愈:大便正常,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正常。好轉: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未愈:癥狀未見改善。
治療結果:30例患者中痊愈16例,好轉14例,總有效率100%。
“泄瀉者,胃中水谷不分,并入大腸,多因脾濕不運?!秲?nèi)經(jīng)》所謂濕多成五泄也。小兒致病之原,或內(nèi)由生冷乳食所傷,或外因風寒暑濕所感,抑或饑飽失時,脾不能運,冷熱相干,遂成泄瀉。甚至久瀉不止,元氣漸衰,必成慢驚重證?!保?]由此可知,泄瀉的病位在腸,脾失健運是關鍵。小兒“脾常不足”,脾胃之體成而未全,脾胃之氣全而未壯,因而易于受外界影響而至腹瀉。邵瑛教授運用小兒推拿治療小兒腹瀉,以健脾助運為主,溫中止瀉為輔,療效確切。推拿處方中:補脾經(jīng),揉臍,摩腹與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濕,溫中散寒;補大腸,推上七節(jié)骨,揉龜尾,能溫中止瀉;推三關能溫陽止瀉;督脈為“陽脈之?!保偠街T陽,捏脊具有強健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功能,配合重提膀胱經(jīng)的背俞穴,能加強其相應臟腑功能,提高療效。
小兒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生機蓬勃,發(fā)育迅速的生理特點,同時也具有發(fā)病容易,傳變迅速,臟氣清靈,易趨康復的病理特點。小兒推拿手法能調節(jié)臟腑功能,促進消化和吸收。在腹部和腰背部推拿能促進胃腸血液和淋巴液循環(huán),增強胃腸蠕動,可促進食物消化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泄瀉發(fā)病率在兒科是僅次于肺系病癥,久瀉遷延不愈者,最易轉為疳證,影響小兒成長。小兒推拿作為中醫(yī)學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無痛苦、無毒副作用的優(yōu)點已經(jīng)成為共識,臨床上應廣為推廣。
[1]薛辛東,李永柏.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200.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0.
[3]張振鋆.厘正按摩要術[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