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鑫童,張 維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100053;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100029)
患者,男性,13歲,于2013年2月19日以“發(fā)作性雙足疼痛伴皮色改變2年,加重20天”來我科就診?;颊哂?年前四肢過敏性紫癜后出現(xiàn)雙足感覺異常,伴有灼熱感,后出現(xiàn)雙足足底疼痛,左足為重,晝輕夜重,遇涼加重。兩年來諸癥反復發(fā)作。2013年2月14日~17日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灼熱足綜合征”,予抗炎、改善微循環(huán)、神經阻滯治療,無明顯療效。發(fā)作時雙足前半部呈劇烈燒灼樣擰痛,伴局部膚色蒼白,皮溫升高,每夜發(fā)作2~3次,甚則徹夜發(fā)作?;颊咂剿孛卟?,情緒急躁,性格偏執(zhí)。查體:面色萎黃,手足汗出明顯,雙足膚色略蒼白,皮溫低,舌尖紅中有芒刺,邊有齒痕,脈弦略數(shù)。尿代謝物檢查無異常提示。四診合參,辨為肝郁脾虛,心經有熱證。治療以疏肝健脾、清心安神為法,予仰臥位取神門、中脘、天樞、血海、足三里、陰陵泉、蠡溝、三陰交、太沖,以0.35 mm×40 mm毫針直刺,均施以平補平瀉手法,留針每次20 min,每周治療3次。同時,建議患者至心理科就診,協(xié)同治療。
治療3次后患者足部疼痛共發(fā)作1次,疼痛程度較前明顯減輕,且疼痛范圍僅局限于右足大趾,睡眠改善。治療6次后患者無足部疼痛發(fā)作。治療9次后患者疼痛未見發(fā)作,夜間睡眠質量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療效滿意,暫停治療。
按:交感神經性疼痛表現(xiàn)為燒灼樣痛、針刺樣痛,伴有血管舒縮功能異常如出汗異常,喜暖怕涼,遇冷加重,溫暖時有一定緩解。乃交感神經功能失調,引起動靜脈舒縮功能紊亂[1]。針刺可通過含降鈣素基因相關蛋白(CGRP)神經軸索反射,促進了乙酰膽堿能神經末梢的游離,擴張肌肉血管排除致疼物質,而解除交感神經功能亢進所致疼痛[2]。中醫(yī)認為,肝主疏泄,肝氣不疏,郁而犯脾,久之致筋脈失養(yǎng),而見拘急疼痛;“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心經蘊熱,可加重以上癥狀,故針對此患者,依據(jù)整體理念,采用辨證施治的方法,選用肝、脾、心經穴位,即可收到疏肝健脾、安神止痙之效。同時,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患者往往伴有人格情緒方面的問題,在治療疼痛的整個過程中,心理因素不能忽視[3],故適當?shù)亟槿胍恍┚裥睦矸矫娴闹委煟嘤兄谔岣忒熜?。本例患者?次治療即獲明顯療效,充分體現(xiàn)了針灸療法具有雙向調節(jié)、調和陰陽的特點,有一定臨床參考意義。
[1]司馬蕾,高軍大,樊碧發(fā).交感神經維持性疼痛及其治療進展[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5,11(2):104-108
[2]武重千冬,李文坤.施針與靜磁力、氣功消除肌肉疼痛的機制及其差異[J].左常波譯.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1997,19(5):56-57
[3]永田勝太郎:痛みの心身醫(yī)學的治療—全人的醫(yī)療の文脈の中で—[J].臨床と研究,1998,75:1495 -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