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鶴 榮敬娟 曹珍珍 劉文靜
在血管損傷的情況下,血小板與血管內(nèi)皮下組織接觸,除引起血小板粘附于損傷部位之外,血小板與血小板之間也會相互粘著,即血小板聚集。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參與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1 比濁法血小板聚集試驗 先制備富血小板血漿(PRP)和乏血小板血漿(PPP),將PRP加入比濁杯中,杯中加入攪拌棒,再加入誘導劑,在恒溫和特定的攪拌條件下,進行比濁,隨著血小板發(fā)生聚集,PRP懸液的濁度隨之下降,透光度增加。光電池將光濁度的變化轉(zhuǎn)換為電訊號的變化,在記錄儀上進行記錄,根據(jù)描計曲線即可計算出血小板聚集的程度和速度[1]。
1.2 電阻抗法全血血小板聚集試驗 用阻抗血小板聚集儀可測定稀釋的抗凝全血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將兩個電極插入樣本,當有電流通過時,血小板會粘附到電極上,然后添加誘導劑加以攪拌,在電極周圍的血小板發(fā)生聚集,隨著電極上聚集的血小板增多,兩電極之間的電阻抗相應增加,用記錄儀記錄下電阻抗變化的速率和幅度,用來表示血小板的聚集反應。該試驗的優(yōu)點在于不用制備PRP,而且脂血中的血小板功能也可測量,但不適合血小板計數(shù)極低的患者[2]。靜脈采血,0.109 mol/L枸櫞酸鈉1:9比例抗凝;取全血標本0.5 ml加0.9%生理鹽水0.5 ml,放置在試驗槽內(nèi),10 min后進行測定。此法也可對PRP或洗滌紅的血小板進行聚集試驗。
1.3 循環(huán)血小板聚集體檢測 血液循環(huán)中存在的血小板聚集體在甲醛溶液中被固定下來,而在無甲醛的EDTA溶液中,則發(fā)生解聚分離。比較兩份標本中游離血小板數(shù),即可算出形成聚集體的血小板百分率。
1.4 體外自發(fā)性血小板聚集檢測 枸櫞酸鈉抗凝的PRP在聚集儀中攪拌時,PRP中的血小板在不加誘導劑條件下發(fā)生聚集,此時聚集的產(chǎn)生與血小板內(nèi)源性ADP釋放有關(guān)[2]。采靜脈血,枸櫞酸鈉抗凝,按比濁法制備PRP與PPP,PRP試管用石蠟封口置室溫下30 min,取PRP 0.3 ml加入比濁管中,放入一根攪拌棒。調(diào)整 PRP與PPP在聚集儀透光度分別為90與10。將PRP在聚集儀中攪拌30 min。聚集率>20%可確定為自發(fā)性聚集。
1.5 血小板功能分析儀-100 血小板功能分析儀-100(PFA-100)是微處理器控制的儀器,它可定量測定高切變力下血小板和血小板相關(guān)的止血功能。
血小板聚集率降低見于血小板無力癥,巨血小板綜合征,貯存池病,梅—赫(May-Hegglin)異常,以及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尿毒癥,肝硬化,服用血小板抑制藥(如阿司匹林等)后。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見于高凝狀態(tài)和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心絞痛,糖尿病,腦血管病變,深部靜脈血栓形成,高β-脂蛋白血癥,抗原一抗體復合物反應,人工瓣膜,口服避孕藥,高脂肪飲食,吸煙等。一般而言,血小板聚集率減低對疾病診斷有重要意義,但血小板聚集率增高僅有臨床參考價值。在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性并發(fā)癥(心肌梗死、腦血栓、外周動脈閉塞)及高凝狀態(tài)或血栓前期體內(nèi)自發(fā)性血小板聚集物增多。本試驗敏感性不高,但簡單易行,并能反映體內(nèi)情況,可做為體內(nèi)血小板活化的一項參考指標。
被檢者一周內(nèi)忌服影響血小板功能的藥物,受檢前8 h內(nèi)禁止吸煙并空腹12 h以上,以防止采集乳糜血;采血時患者應放松,防止靜脈攣縮;采血應順利,避免反復穿刺,致使組織損傷或混入氣泡;止血帶壓力盡量小,束縛時間不應過長,以免引起血小板釋放反應;采血完畢應立即與抗凝劑充分混和,來回顛倒3~4次,避免用力振蕩。標本應放在15~25℃溫度下,低溫會致使血小板激活。采血后試管應加蓋,防止血液中的CO2逸出,使血漿pH值上升,血漿pH值6.8~8,可獲得最佳聚集效果。試驗報告得到之后,應對結(jié)果的可信性進行確認,對異常結(jié)果應結(jié)合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應掌握各種誘導劑誘導血小板聚集曲線參數(shù)的參考范圍,掌握血小板聚集圖形。低血小板數(shù)會影響血小板聚集,如果PRP中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100×109/L,結(jié)果就不可靠。
[1] 劉毅敏,覃軍.血小板聚集檢測方法進展.檢驗醫(yī)學,2004,19(4):383.
[2] 歐陽錫林,林子林,王海寶,等.薄片法血小板聚集實驗監(jiān)測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患者.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2005,13(2):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