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舉 每年臨近春節(jié),春運中一票難求的煩惱,就成為一種獨特的“鄉(xiāng)愁”,激起人們對鐵道部門的諸多抱怨。隨著民眾權(quán)利意識的覺醒,問政意識的提高,這些抱怨就變?yōu)榱烁袑嵉男袆?,社會上循著正?guī)渠道,要求鐵道部門信息公開的具體行為也越來越多。 日前,就有兩名北京律師向鐵道部發(fā)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書》,希望公開今年春運期間當日當次車不同票種的詳細信息,以查明鐵道部門“會不會給相關(guān)部門、內(nèi)部人員預留了票”。而在此之前,也有人向鐵道部提起申請,要求“公開火車站票和坐票價格一樣的原因”。 其實,這兩起信息公開的案例,均部分涉及到較為專業(yè)的信息和數(shù)據(jù),即使公布出來,公眾的解讀也有困難,并不會對解決當下“站票是否應半價”、“如何結(jié)束一票難求”的爭論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然而,落實信息公開、透明,既是政府部門的法定義務,也能促進政府部門高效行政,更能通過公布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引導乘客選擇購票渠道,提高購票效率,減少抱怨。 而在這些信息公開訴求的背后,則是不斷興起的公民權(quán)利意識。正如上述申請者對媒體所表示的那樣:他們對于鐵道部的答復不抱太大期望,但認為自己的行為可以“傳播公民權(quán)利意識”,“發(fā)揮公眾對春運工作的監(jiān)督作用”。如果政府部門對此消極應對,則會遭遇到強烈的反彈和壓力。實際上,這已是發(fā)生在鐵道部身上的事實。 目前,鐵道部可謂是遭遇各方輿論批評最多的部門。但這不能解釋為鐵道部的個例和特殊,更應該看到的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輿論和公民意識不斷成長,它們都將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會的政治生活中,即使那些今天看起來強勢的部門也會為它們的影響力而側(cè)目。 客觀而言,公眾對鐵道部的諸多指責之中,的確存在一些不理性、不客觀的因素。一些人要求“火車票要便宜且必須好買;火車不能開得太快,又得保證按時回家;人人都要享受鐵路提供的低價福利,但鐵道部還不能虧損”。鐵道部門對待各種相互矛盾的非理性訴求,不應簡單辯解或不予理會,而應把相關(guān)的信息明明白白擺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消解信息不透明、不公開引起的逆反性猜疑。這是落實信息公開,抑制“內(nèi)部人”尋租,督促政府提高服務效率之外的另一層好處。 所以,不光對于鐵道部而言,對于其他政府部門來說也一樣,與其不斷應付各種信息公開的訴求而疲于奔命,不如切實把信息公開當做行為準則,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作者是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