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新
(汝州市中醫(yī)院,河南 汝州467511)
糖尿病是一組由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臨床綜合征,因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進而引起一系列的代謝紊亂,是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該病臨床以高血糖為特征,病久可引起多個系統(tǒng)損害,最終導致機體功能障礙和衰竭。該病屬中醫(yī)學“消渴”范疇。中醫(yī)藥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講究綜合調理、辨證論治,且在改善癥狀、降血糖及預防并發(fā)癥等方面療效明顯。筆者讀《王正宇醫(yī)療經驗存真》,并將王老采用補益脾腎、分清泌濁之法治療消渴經驗用于臨床,屢受裨益。茲舉書中典型醫(yī)案1則,介紹如下。
患者,男,55歲,2012年6月25日初診。主訴:體質量下降明顯,伴手足心熱、自汗盜汗半個月余。患者半年前出現口渴、多飲、多尿、乏力,但未予重視,近半個月無明顯原因出現體質量明顯下降,伴手足心熱、自汗盜汗、小便黃等?,F癥:舌紅,苔黃干,脈弦數。實驗室檢查示:尿糖(+++),空腹血糖9.22 mmol/L。西醫(yī)診斷:糖尿病(2型)。中醫(yī)診斷:消渴,屬陰虛燥熱。治宜補脾益腎,分清泌濁。處方:生山藥 30 g,黃精 30 g,生地黃 18 g,玄參24 g,麥冬8 g,五味子9 g,牡丹皮9 g,烏梅6 g,生牡蠣30 g,浮小麥3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2012年7月2日二診,患者口渴有所減輕,小便次數明顯減少,已無盜汗,稍自汗出,但仍舌紅,苔略黃、干,脈弦而不數。守上方,去浮小麥;并在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結合糖尿病基礎治療(飲食、運動)。服藥24劑,患者自覺癥狀明顯減輕,但仍小便黃,舌不紅,苔不黃但干,脈稍弦。實驗室檢查示:空腹血糖6.19 mmol/L,尿糖(-)。上方去生牡蠣,麥冬加至20 g。繼服20劑,患者癥狀完全消失。囑其鞏固治療,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注意飲食,適當休息,定期隨檢。隨訪半年,病愈,未見復發(fā)。
糖尿病起病隱匿且緩慢,是一種發(fā)病機制比較復雜的異質性代謝紊亂疾病。年齡是2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年齡越大,該病患病率越高;飲酒吸煙、夜生活頻繁、社會壓力大、飲食不規(guī)律等不良生活行為因素,亦可能成為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關鍵,同時也是高血壓、高脂血癥以及各種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中醫(yī)藥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早在《黃帝內經》就有關于消渴的精辟論述;后在《黃帝內經》和《金匱要略》的基礎上,歷代醫(yī)家對消渴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并發(fā)癥及治療等,均做出了很多的補充和發(fā)展。中醫(yī)學認為:消渴病機乃陰虛燥熱,日久陰不制陽,氣陰兩虛,陰虛陽亢;臨床表現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變臟腑在肺、胃、腎3臟,涉及脾、肝、膽等。本案所用處方是由陜西中醫(yī)學院方劑學科創(chuàng)始人之一王正宇先生采集施今墨之方化載而成。此前,歷代醫(yī)家治療消渴時均重視以治腎為本,以六味地黃丸為組方;但王正宇先生獨辟蹊徑,擬補益脾腎、分清泌濁、顧本塞流之方,使諸證緩解[1]。王老言:“治渴初宜養(yǎng)肺降心,久則滋腎養(yǎng)脾,蓋本在腎,標在肺,腎暖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焦……然心、腎皆通乎脾,養(yǎng)脾則津液自生?!敝鲝堉蜗手卦谘a脾益腎。本案所用方中生山藥、黃精、生地黃補益肺、脾、腎3臟;增液湯合生脈飲加減運用,滋陰養(yǎng)液;烏梅、山藥增加養(yǎng)陰生津止渴之功效;牡丹皮、生牡蠣、浮小麥去虛熱,潛陽止汗。全方用藥絲絲入扣,層次明晰,故取效明顯。再診時,虛陽表現已去,故去生牡蠣、浮小麥,隨證變通,中病即止。徐靈胎曰:“知病必先知證?!闭J識疾病在于證,治療疾病在于方。主證是辨證的核心,只有先抓主證,才能突出辨證的重點,明確標本緩急。主證治愈了,附屬于主證的兼證、變證、夾雜證也迎刃而解了。證同病可以分開,而又不能絕對分開;證之于病,如影隨形;從“取證”的意義講,證優(yōu)于近代醫(yī)學之上。仲景可謂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楷模。倘若不辨病而只去辨證,就會失去全局觀念;若棄辨證于不顧,只注重專方專藥運用,則丟掉了中醫(yī)精髓。這正是中醫(yī)學不同于其他醫(yī)學的智慧性展示[2]。
[1]王煥生,張文選,王建勛.王正宇醫(yī)療經驗存真[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0:190-192.
[2]許愛英,頓寶生.制方理論與病、證、癥關系的探析[J].陜西中醫(yī),2001,22(12):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