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家軍 吐爾遜·哈斯木 郝永娟 阿迪力·吐爾干
若羌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東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阿爾金山北麓,總面積20.23萬km2,是全國縣域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縣。屬暖溫帶大陸性荒漠干旱氣候,境內高山、盆地相間,地形多樣,年蒸發(fā)量是年降水量的100多倍[1],沙漠化、鹽堿化土地面積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3hm2[2],農業(yè)活動主要分布在若羌綠洲。若羌紅棗大面積種植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本世紀初得到大面積發(fā)展,到2005年底,全縣紅棗種植面積已達0.53萬hm2(855萬株),其中,掛果面積達0.2萬hm2(600萬株),鮮棗總產量2 930 t,實現總產值2 3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 575元,實現了紅棗種植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雙豐收。
自然環(huán)境優(yōu)勢。一是溫度優(yōu)勢。溫度是影響棗樹生長發(fā)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紅棗糖分積累的主要因素。若羌縣多年平均氣溫11.7℃,極端高溫43.6℃,極端低溫-27.2℃,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5℃,≥10℃年積溫3 910℃,晝夜溫差大,為棗樹生長發(fā)育提供了充足的熱量,有利于果實糖分積累。同時,冬季氣溫低,病蟲害少,有利于無公害、有機紅棗生產。二是輻照優(yōu)勢。若羌縣年平均日照3 097小時左右,最高可達3 338小時,最少也有2 940小時,年輻照量達617.14 kJ/cm2,屬于日照比較充足區(qū)域,十分有利于棗樹的生長及果實發(fā)育。三是土地廣闊、灌溉方便。當地現有大面積的荒漠化土地和無污染的堿性沙化土壤,為種植紅棗提供了廣闊空間。同時,阿爾金山腳下深達100 m左右的雪水可在干旱時對棗園進行澆灌。
品種資源優(yōu)勢。一是熟期優(yōu)勢。棗果成熟過程可分為:白熟期、脆熟期和完熟期。按熟期的先后,可將各地的棗果分為三類[3]:(1)早熟品種:指果實生育期為70~90天,一般在8月中旬成熟采摘,代表性品種有江蘇省泗洪的八月酥甜棗、六月鮮棗(從山東引進)、七月脆棗和山東臨沂小鈴棗等;(2)中熟品種:指果實生育期為90~115天,一般在9月初至9月底采摘,代表性品種有河南桐柏大棗、南陽大王棗、靈寶大棗、山東大白鈴、大瓜棗、疙瘩棗、綿棗,廣西灌陽長棗,浙江義烏大棗,湖南溆浦雞蛋棗以及湖北隨州大尖棗、團棗、秤地棗、山西梨棗、山東梨棗、中華大梨棗、圓鈴棗和贊皇大棗等;(3)晚熟品種:一般果實生育期在120~135天,代表性品種有山東薛城的冬棗、成武冬棗和河北省黃驊冬棗等。若羌縣充足的光熱條件使得同品種棗果實熟期縮短,一般在4月中旬萌芽,5月下旬始花,8月下旬至9月初果實成熟,與全國其他地方紅棗的熟期錯開,正好填補了早熟品種與中熟品種之間的市場空白,有望取得較好的經濟收益。二是品質優(yōu)異。目前若羌紅棗主要是上世紀70年代初引種的河南新鄭灰棗、河北黃驊冬棗和河北滄州金絲小棗等傳統(tǒng)棗品種,在若羌縣獨特的氣候條件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優(yōu)良品質。從植物學特性來看,冬棗的最大單果重、橫徑、縱徑以及平均單果重等指標均高于灰棗和金絲小棗,僅可食率(96.9%)略低于灰棗(97.3%),金絲小棗各指標在3種棗中均為最低;從生長習性來看,3種棗樹抽枝能力較強,自然著果率冬棗可高達3%~4%,金絲小棗最低(1%左右),且金絲小棗樹體壽命較短;從經濟特性來看,盛果期株產鮮棗,灰棗與冬棗同為30~50 kg,金絲小棗為 20~40 kg,三者的果實商品率都可達到90%以上。從品種特性分析來看,冬棗占據一定的優(yōu)勢,其次是灰棗,但作為經濟林的棗業(yè),還必須考慮其種植成本、市場價格、經濟效益及生態(tài)效益。
紅棗具有較強的藥用價值,號稱 “果中皇后”。若羌縣處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依傍阿爾金山,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遠離污染,病蟲害發(fā)生少,加之當地農民棗果種植時間長,管護經驗豐富,干制紅棗均在樹上自然吊干,由此造就了若羌紅棗優(yōu)于其他產地紅棗的優(yōu)良品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變化,營養(yǎng)、健康、保健、綠色有機林果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若羌紅棗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同時,從世界林果產品貿易結構看[4],世界及我國果林產品貿易量不斷增長。近20年來,我國果林產品貿易總量和貿易總值都呈現連年上升的趨勢,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不斷增加,在世界果林產品市場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紅棗作為我國的特色干果,長期以來在國際貿易中占有很大優(yōu)勢。
為發(fā)展紅棗產業(yè)[2],近年來若羌縣制訂了《若羌縣樓蘭紅棗地方標準》和《紅棗栽培技術規(guī)程》,對土壤耕作、植株定植、修剪、施肥、花期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實行標準化規(guī)范化管理。全縣成立了“紅棗科技服務中心”,鄉(xiāng)、村兩級分別成立了“紅棗技術管理協會”和“紅棗管理技術協作小組”,為普及紅棗管護技術,全面推進紅棗產業(yè)標準化種植示范區(qū)建設,已建成庫爾貴村紅棗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以及紅棗標準化種植示范點60個、紅棗標準化種植示范戶60戶,加快了先進實用技術在全縣紅棗種植中的推廣應用。為保護“樓蘭紅棗”的優(yōu)良品質,提升品牌形象,若羌縣還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提高和保護若羌紅棗品質的實施意見》,對農民培訓、技術服務、質量檢測、病蟲害防治、包裝標識、紅棗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有機肥使用等提出了具體措施,為若羌紅棗產業(yè)高效發(fā)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當地政府及廣大從業(yè)人員的共同努力下,若羌紅棗產業(yè)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紅棗成為若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yè)。2010年,若羌縣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了1.41萬元,成為全疆首個農牧民人均收入超萬元的縣,位列西部12省(區(qū)、市)第1位。近年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若羌紅棗的品牌培育,在充分挖掘地域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成功申報“若羌紅棗”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申請注冊了“樓蘭”和“康麗果”等系列商標50余個,品牌效益日漸顯現,先后被有關部門和組織授予 “中國紅棗產業(yè)龍頭縣”和“中國紅棗之鄉(xiāng)”等榮譽稱號。
目前若羌紅棗產業(yè)發(fā)展仍面臨著不少問題,如優(yōu)質紅棗苗木繁育滯后,果園現代化管理設施不配套等。為此,一是建立健全良種繁育制度。若羌紅棗品種和苗木大部分靠內地引進,而優(yōu)良的苗木是生產高檔優(yōu)質果品的基礎。相關職能部門應制訂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對良種繁育作出明確規(guī)定。政府對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支持,確保紅棗苗木品種優(yōu)良。二是要實施區(qū)域化布局。若羌綠洲東、中、西部氣象條件及土壤狀況有所不同,不同品種的紅棗應安排在最適宜區(qū)種植,使自然資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三是加強配套設施建設。要健全紅棗噴灌技術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確保若羌紅棗品質優(yōu)良、食用安全。完善果園道路建設,與主干道連接成網,確保路網暢通,方便紅棗的采摘和運輸。
[1]曼尼薩汗·吐爾隼,吐爾遜·哈斯木,阿依先木·司馬義,等.若羌縣48年來氣候變化特征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0,24(8):91-95
[2]何天明,艾合買提·艾麥爾.若羌紅棗產業(yè)發(fā)展成效及啟示[J].園藝與種苗,2011(4):98-100
[3]姜 闖.國內目前推廣的鮮食大棗不同熟期品種生產現狀與發(fā)展趨勢[J].農村實用技術與信息,2003(11):24-25
[4]王春玲.中國果林產品國際競爭力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05作者簡介:楊家軍(1987-),男,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