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聰
羅炳之先生在教育研究、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以非凡的學術成就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和榜樣。他的教育思想和治學理念,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他在教育學術領域的建樹和所取得的成就將永載史冊。
羅炳之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外國教育史專家,原名廷光,號炳之,1896年6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縣。他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歷任小學、中學、大學和師范學校教師。1928年7月,他通過赴歐美留學考試,公費赴美留學,專攻教育學。1931年回國后,先后在中央大學、湖北教育學院、河南大學、北京大學、西南大學等院校任教。
1952年全國院系調(diào)整,南京師范學院成立,羅炳之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后兼任院務委員會委員及院學術委員會委員。1962年,任江蘇省哲學科學聯(lián)合會首屆副主席,后任學術顧問。1961年,特邀參加教育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師范教育工作會議,并參與制定了高等師范院校教學計劃。
他一生執(zhí)著教育事業(yè),潛心教育研究,堅持教學實踐,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和教育研究成果,不僅在當時產(chǎn)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今天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潛心研究,教育領域秉燭耕耘
羅炳之一生潛心教育研究,注重教育研究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在中外教育史、比較教育、教育行政、教育基礎理論等方面都有較深入的研究。1926年,任中學教師期間,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他根據(jù)教學經(jīng)驗,寫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論著《普通教學法》,193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是我國近現(xiàn)代最早的教學法專著之一。
1936年,在任河南大學教授期間,他整理了在歐美學習參觀時的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研究,寫成了《最近歐美教育綜覽》一書,對歐美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1938年,在西南聯(lián)大文學院任教。由于戰(zhàn)事原因,學校幾易校址,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羅炳之一家住在郊外崗頭村一農(nóng)家的角樓上,面積小,光線差,樓下的牛舍豬欄更是臭氣熏天。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先后完成了《教育學通論》和《師范教育》。兩部著作1946年回到南京后,任中央大學教授兼師范學院院長,并負責重建了師范學院的附中和附小。
多年的教育實踐、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對教育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造就了他在教育領域內(nèi)的豐碩成果,在當時的教育界產(chǎn)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為我國教育學科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先后撰寫教育論著20余種,論文100余篇,涉及教育領域的各個學科,主要有《教育行政》《比較教育》《教育科學研究大綱》《教育科學綱要》《教育研究指南》《實驗教育》《最近歐美小學教育概要》《外國教育史》,等等。
著名教育家邱椿在讀羅炳之的《教育行政學》時感慨萬千:“中外流行的教育行政學的書籍何止汗牛充棟,但求一能兼用上述四種研究法而獲得成果者,我自愧孤陋,尚未見過?!?002年,羅炳之被收入《當代江蘇學人叢書》,書名為《秉燭滄桑——教育學家羅炳之》。
兼收中西,教育思想影響深遠
羅炳之不僅閱歷豐富,而且學貫中西。1928年8月至1931年8月,在美國留學期間,他先后入讀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研究院和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在此期間,他系統(tǒng)研究了歐美的教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比較教育”體系;他還利用空余時間去美國各大學和教育機構訪問,積極探索歐美教育科學研究的發(fā)展,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教育。
1934年,為進一步探討中國教育的出路,他再次出國,入讀英國倫敦大學皇家學院,專門研究教育學,并考察歐洲各國的教育情況。
1935年,他代表中國教育學會和中國社會教育社出席在英國牛津召開的第六屆世界教育會議,介紹中國教育學會和中國社會教育社的概況,分發(fā)中國社會教育社的實驗報告。期間他還順便考察了德、法等國的學校教育,對西方教育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為以后從事外教史研究和教學奠定了基礎。1948年,他被聘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委員,并出席了當年秋季在南京召開的成立大會,并在會上就如何發(fā)展中國教育等問題作了專題發(fā)言。
出國學習考察的閱歷和多年的國內(nèi)教學研究,使他的教育思想既吸收了西方先進的教育文化,又融合了中國社會當時的教育現(xiàn)狀。他的專著《教育通論》《師范教育》《教育行政》(上、下)被列為“大學用書”。
1955年,羅炳之代表南京師范大學出席了教育部在上海召開的師范院校教育史大綱的編寫工作會議,并主持全國師范院校教育史教學大綱編寫和出版工作。此后他又編撰出版了《外國教育史》,這是我國研究外國教育史學方面的第一部專著,也是外國教育史學科體系及教材編寫的奠基之作。該書出版后得到廣大師生和讀者的好評,1985年獲得江蘇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榮譽獎,后被收入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選編》,作為優(yōu)秀圖書向國內(nèi)外推薦。
羅炳之積極吸收和借鑒西方教育的先進理論及教育實踐成果,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無論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對我國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嚴謹治學,教學實踐精益求精
羅炳之嚴謹治學,對學問精益求精,始終堅持教學實踐、教學實驗、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他在自傳中把自己的治學經(jīng)驗歸納為四點:一是博學:搜集資料,接觸實際,參觀訪問,博覽群書,善于抉擇,做到“博學以知服”;二是深思:將搜集的資料分析研究,深思熟慮,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揭示其規(guī)律性;三是存疑:不盲從,不武斷,實事求是,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四是求證:科學研究,重在驗證,“無證不信”。直至今天,他的“博學、深思、存疑、求證”治學思想依然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羅炳之從教70余年,對教學一絲不茍,對學生認真負責。從開始上第一課起直至退休,他始終認真負責,從不敷衍搪塞學生,每一堂課都竭盡全力,都要讓學生感興趣,學有所獲。
他的學生回憶道:“羅炳之老師為我們講授《教育行政學》,在教學方法上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教學內(nèi)容的分析有獨特而精辟的見解,深受學生歡迎。我們畢業(yè)后都有較長時間從事教育行政工作實踐,常常以羅老師所講授的《教育行政學》和他所給予我們的教誨作指南,堪稱收益良深?!?/p>
羅炳之認為,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應該在科學研究基礎之上來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中,他除了傳授正確的知識外,更注重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有的學生在回憶羅炳之治學的文章中總結道:“先生精通幾國語言,同時又有堅實的古文功底,在研究講授教育史學時,顯得得心應手。他對孟子、荀子、王守仁、王夫之等中國古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論的分析與評價,都是在占有著豐富的古代史學、哲學作品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的,從不人云亦云?!痹诙嗄甑慕逃闹?,他把最有價值的研究精華傳授給了他的學生。
為人師表,春風化雨
“為人師表,春風化雨”,這是羅炳之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1924年,河南第一師范學校的一位先生,打算在暑期之后另就他職,而當他的學生知道這一消息時,即刻來懇請老師留下,學生形容自己如果失去這位教師便如“失母赤子,嗷嗷待哺”。而這位被挽留的教師就是羅炳之。
羅炳之一生以“為人師表,春風化雨”為訓,既教書又育人,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學子。多年以后,羅炳之當年的學生在回憶他時仍然飽含深情:“先生的品格、為人、治學態(tài)度、奉獻精神都是我們的楷模,先生在講教育史時,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講到夸美紐斯被迫離開祖國時,他面對祖國的方向,雙膝下跪,在災難深重的祖國前捧起一把熱土,感人至深……”;“先生在湖北任教育學院院長時,學校農(nóng)場將生產(chǎn)的蔬菜分送給教師員工,先生卻堅持付錢,從未少付一分一毫;先生從不任用自己的親屬做學校的職工;就是打公用電話沒有零錢,過后也一定要設法補交上4分錢的電話費……”
羅炳之也曾經(jīng)說過:教師為人所尊就在于“必其人道高學博,徑明行修,為學者樹一良好模范,俾感化于無形”。羅炳之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言傳身教,獲得了學生們的普遍尊重和敬仰。 “天涯海角有窮時,只有師恩無盡處”,這是學生對他永遠的懷念。
秉燭滄桑,一生傾注教育事業(yè)
羅炳之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為前清秀才,塾師兼行中醫(yī)。他自幼隨父識字,10歲父親病故后,入鄉(xiāng)間私塾和書院等教育機構就學。1918年,他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入教育專修科,師從陶行知、劉伯明等教育界著名學者。1916年,從吉安縣中學畢業(yè)后,他成為一名小學教師,這一年他剛剛20歲。他對教育開始產(chǎn)生興趣,自此和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正如他自己所說:“當小學教師,原為解決個人生活問題。通過教學實踐,我逐步感到當教師的興趣,也覺得很有意義,這對我后來長期從事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影響?!?/p>
羅炳之從教70余年,歷經(jīng)我國教育事業(yè)的興衰起伏和發(fā)展變化。作為教師,他為維護師范教育的獨立竭盡全力。20世紀30年代,新教育遭受挫折,師范學校被并入中學,成為高中師范科,鄉(xiāng)村師范也被無形消滅,教育界有識之士紛紛起來反對。羅炳之與其他中學師范學院科主任聯(lián)合進行抗議,并以聯(lián)合會的名義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提出議案,主張師范獨立,在《中華教育界》雜志上著文《師中合并之利弊及個人對本問題的意見》,在上?!渡陥蟆飞献奶岢觥罢稳珖鴰煼秾W制”的建議,維護師范學校的獨立,終于促成大學院發(fā)出通令,取消高中師范科,將其改為師范學校,并增設了鄉(xiāng)村師范。
他認為師范教育旨在培養(yǎng)合格的師資,不僅直接影響中小學教育質(zhì)量,也關系全民族文化素質(zhì)的提高。他呼吁合格的師資培養(yǎng)除了進行智育、體育、美育等培訓外,還應該特別重視道德教育,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師人格的感化。
在長達7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羅炳之始終戰(zhàn)斗在師范教育的第一線,為促進我國師范教育發(fā)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直到1987年退休。他70年如一日,從事教學,誨人不倦,他自述“我一直是個教師,是個以培養(yǎng)人才為專業(yè)的教師”。
羅炳之的一生,是奉獻教育的一生,是專注教育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