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有兩個名詞概括了那次事件,一個是《經(jīng)濟觀察報》提出的“郎顧之爭”,一個是《北京晨報》提出的“郎顧公案”。從歷史的視角看,一段公案的表述更有研究價值。
大風起于青萍之末。格林柯爾與科龍公司的國資糾紛只是一個普通司法案例,但在“郎顧公案”點燃后則變成了一場思想紛爭?!袄深櫣浮逼鹩?004年夏天,并在當年秋天收官。它的余波共振在2005年,并通過思想的螺旋式對撞導致了2005年冬天開始的改革爭論。
2004年夏天,如果不是顧雛軍放出狠話威脅郎咸平的人身安全,事后的歷史可能完全改寫。顧雛軍是按中國大陸的游戲規(guī)則來思考:一個有背景的商人可以用錢來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對于一名學者的輕視則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這就像馮侖在評價“黃光裕案”時說的:黃光裕只是用錢來思考,才有了后來的結局。但郎咸平不是一名大陸的學者,他用臺灣的思考方式迅速公開了這一事實并在極短的時間內讓所有的媒體為他的安全站崗。
8月10日,郎咸平以《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為題發(fā)表演講。這種點名批評一家問題公司的學者,除了劉姝威(她曾發(fā)表過對于藍田公司財務鏈危險的預警報告)之外就是郎咸平了。
中國的企業(yè)家以同樣的方式威脅了這兩名學者:劉姝威是接到藍田公司的威脅電話后向北京警方報案;郎咸平則用媒體為他的安全建立了一道保護網(wǎng)。他專門為此事在北京召開了一次新聞發(fā)布會。會后,主要媒體的新聞報道點基本是“顧雛軍對于郎咸平人身安全的威脅”。
隨后幾天內,郎咸平把斗爭的矛頭從人身安全轉向了一個經(jīng)濟學家與一個國資偷盜者的孤立無援的斗爭。隨后《北京晨報》發(fā)表了《為何經(jīng)濟學界集體失語?》這篇評論,這一標題正好取自郎咸平的原話:“到現(xiàn)在我惟一遺憾的是,整個經(jīng)濟學界還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公開支持我,我不希望自己孤軍奮戰(zhàn)?!?/p>
這是郎咸平獲得學術主動權與輿論主動權的開始。
隨后,吳敬璉等學者紛紛對他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表達了同情與關注之情,但大家對于郎咸平的觀點卻并沒有給以支持。
稍后的事態(tài)發(fā)展則遠超出事件本身,“格林柯爾案”開始向“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合法性”這一主題轉變,論戰(zhàn)升級了。其實,自90年代以來,國內經(jīng)濟學界就對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有不同的認識,在當時的改革大環(huán)境下,學術上的反對聲音相對比較小。但在2004年的“郎顧公案”之語境下,郎、顧二人之爭迅速上升為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派與反對派之爭。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為代表的大批經(jīng)濟學者紛紛加入了這一論戰(zhàn)。
這個時候,論戰(zhàn)的烈度開始引起學者們的普遍關注。兩個陣營的交戰(zhàn)還沒有結束,就已經(jīng)從學界的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之爭上升為“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之爭上了。產權改革派被劃入了“華盛頓共識”陣營,反產權改革派劃入“北京共識”派。后期的這一爭論雖然有一點虛空,但它的最終殺傷力比產權改革的討論要大。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一爭論在當時已經(jīng)帶上了火藥味,并將中國經(jīng)濟學界分裂為兩個陣營。
2004年冬天,風向已經(jīng)漸漸轉向灰暗的基調,國資委對于國有企業(yè)MBO(管理者收購)暫時叫停就是一個證據(jù)。那時,“郎顧公案”當事雙方——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和格林柯爾公司總裁顧雛軍已逐漸淡出,而以他們的爭論為起點的一場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大討論卻剛被點燃,并在幾年后演變成為關于是否繼續(xù)改革的一場論戰(zhàn)。
在郎咸平點出的名單中,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突然驚嚇了一批在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yè)家明星,他們包括“海爾”的張瑞敏、TCL的李東生等,“聯(lián)想”的柳傳志最后也主動加入了意見表達的行列。
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是一個龐大的話題,三言兩語是講不清的,其發(fā)展路徑可簡單概括為:在2004年前推進改革的時候,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從一個意識形態(tài)問題變成了一個技術性問題;在2004年后反思改革的時候,又從一個技術問題重新變回為一個意識形態(tài)問題。
用“TCL案例”來說。郎咸平對于“TCL案例”的攻擊與周其仁的防御,TCL從國有企業(yè)變成民企,在周其仁看來是一個漂亮的經(jīng)典合約,正是廣東省惠州政府對TCL管理層給與的股權支持,使TCL從一個小公司變成中國家電巨人。在郎咸平看來,問題的焦點在于:為什么一開始就要把國有資產變成私人的股權?“聯(lián)想”其實也是這樣一家公司,中國社科院實事求是的產權創(chuàng)新態(tài)度,確實給柳傳志和他的團隊一個歷史性機會,“聯(lián)想”因此而成為一家全球性IT生產巨頭。
“郎顧公案”爭論到2006年初時,已開始陣營分立。學術界的討論完全延伸到了實業(yè)界與社會中。典型的案例是原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與柳傳志的觀點隔空叫陣。
2006年3月7日,紀寶成校長發(fā)表觀點:中國310家國企海外上市,致600億美元的國資流失。
此論一出,輿論嘩然,全國不少報刊將之設置于頭條位置上,以迎合不斷暗流涌動的情緒化民粹主義對于中國改革的批判。隨后,香港《信報財經(jīng)新聞》用了2版大頭條來刊發(fā)紀寶成的觀點,但文章末尾用春秋筆法,通過引述柳傳志的觀點,微妙回應紀寶成文章的技術性論據(jù)失誤。
柳傳志先后兩次對香港報紙表示:他不贊成紀寶成的觀點。柳傳志對香港《信報財經(jīng)新聞》的記者說,大陸的股市是一個非全流通的股市,海外的股市是全流通的,兩者不可對等比較。這實際上是在技術上指出紀寶成的一個錯誤。
柳傳志綿里藏針式地批評道,聯(lián)想在海外上市,單就引進策略股東給這家公司的領導人思想上的啟發(fā),“令聯(lián)想管理層大開眼界”,這就是一個重要的收獲。他接著說,國有銀行在海外上市,引入新主人來管理,收益不淺,如果國有銀行不在海外上市,只是不斷地剝離壞賬,那才是一個災難。
柳傳志繼續(xù)對香港記者說:紀寶成發(fā)言時,他在現(xiàn)場,他本來是想與紀寶成討論一下的。世界經(jīng)濟的互動已成潮流,只要不涉及國家命脈,在海外上市沒有什么錯誤……
如果柳傳志的聯(lián)想不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有效的股權制度創(chuàng)新與海外上市,也許今天就沒有這個公司了,何來收購IBM并成為中國真正的跨國公司?在倒算海外上市賬的背景下,“吳敬璉們”、“柳傳志們”、“中國移動們”這些人比較委屈地成為一個錯誤的制造者了。
香港“京華山一”的老總劉夢熊用了“荒唐之極”來評論紀寶成的觀點。劉是香港資本市場的意見領袖。3月9日,《北京晨報》發(fā)表了經(jīng)濟學家左小蕾的文章,從股市的常識角度解釋了紀寶成觀點中的一些技術性錯誤。這是一個情緒傳播的年代,銀河證券首席經(jīng)濟學家左小蕾女士對于紀寶成論點的技術性錯誤的指摘發(fā)出后,一波又一波的清算海外上市公司的聲浪在博客與論壇里不斷涌現(xiàn)。
紀寶成對于國有企業(yè)海外上市的訴求認識不明晰,這其實是中國特定年代的特定價值訴求。90年代初,中國想讓世界認識我們,于是一批國有企業(yè)作為睜眼看世界的洋務運動先鋒出去了;亞洲金融危機前后,在美元奇貨可居的年代,我們對于資本的渴求又賣出了一批公司;2000年后,我們想讓很多公司通過上市學習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制度和多元的管理。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價值訴求。不能因為后來中國的外匯儲備很高,熱錢大量涌入,而認為過去的做法都是錯誤的。
國有企業(yè)海外上市融資,引入資金和引入治理結構,是中國當時的一種創(chuàng)新精神。資本市場是此一時彼一時,簽了合同就是交易,不能倒算賬。中國聯(lián)通2000年上市時,IPO(首次公開募股)創(chuàng)下亞洲紀錄;2002年,龐大的中國電信的為了給“十六大”獻禮,急著在香港上市時,才拿到了113個億?!奥?lián)通”是貴賣,“中國電信”是賤賣,合同一簽,愿賭服輸。
某些人的觀點對于這個國家那時正在推進的改革是一種思想反撥。那種嘩眾取寵式的放炮,在當時的情緒化民粹主義浪潮中,往往可以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刀槍不入、一塵不染的民族主義者,但對于知識界中理性的商討則是有害的一件事情。情緒性觀點的傳播方式幾乎是一種傳染,對于改革的倒算賬是既得利益收成較少的知識分子的一種思想禽流感,一旦染上,就會變成一種致命的自負,迅速傳染為一種高尚的偏見。
從國有企業(yè)產權改革擴大開來的對于這個國家過去20年的改革與開放的反思,在2005~2006年時走上了矯枉過正的路徑。危險的情緒幾乎是一種現(xiàn)代李自成的平等觀。
一個國家面對外部總是在得與失之間猶豫,在選擇精英的理性和大眾的票決間猶豫不決。
(摘自首都經(jīng)濟貿易大學出版社《狂飆年代的碎片:中國經(jīng)濟黃金十年》 作者:王正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