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周成虎
(河南工程學院 電氣信息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模擬電子技術》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其難學而被稱為魔鬼電路.其知識量大,知識系統(tǒng)龐雜,原理分析困難,參數計算難度高,令許多學生望而生畏.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以單管共射放大電路為例,介紹Proteus仿真軟件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使學生加深對電路的理解和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本課程采用Proteus仿真軟件的原因有兩個:(1)后續(xù)課程《單片機原理及應用》采用的也是Proteus仿真軟件,這樣可以保證軟件使用的一體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2)Proteus仿真軟件的可視化界面比較好.
Proteus 軟件是世界上著名的EDA 工具(仿真軟件),來自英國的Labcenter公司.Proteus分為ISIS(智能原理圖輸入系統(tǒng))和ARES(高級布線編輯軟件)兩大應用程序.ISIS中主要進行原理圖設計和原理圖的調試,而ARES 中則進行PCB設計、3D 模型預覽和生成制板文件.Proteus具有千種模擬和數字器件模型,多種虛擬儀器和測量工具,其開發(fā)環(huán)境如同一個綜合性電子技術實驗室.在此虛擬實驗平臺下就可實現無任何目標原型下的系統(tǒng)測試、調試和驗證.
在此以單管共射放大電路為例,研究Proteus仿真軟件在模擬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圖1 單管共射放大電路
圖1為單管共射放大電路,其中VCC:提供能量,通過直流通路提供合適 Q點;C1、C2:隔直耦合電容;RB1、RB2稱為基極偏置電阻,和RE一起提供合適的偏置電流,調節(jié)RB1可以調節(jié)Q點,依靠RE穩(wěn)定Q點;RC為集電極直流負載電阻,將 △iC→△DuC,實現電壓放大;CE:交流旁路電容,消除 RE對電壓放大倍數的影響.
把信號發(fā)生器的頻率調為1kHz,幅值盡可能大,反復調整圖1中Rw,直到觀察到示波器顯示的正弦波形出現上下頂對稱失真,減小信號幅值,波形兩頂的失真剛好消失,這時靜態(tài)工作點最合適,在交流負載線的中點.保持Rw的位置不動,把信號發(fā)生器短路,直流電壓表依次接在晶體管的三個電極上進行電位測量,如圖2所示,測得的數據如表1所示.
圖2 靜態(tài)工作點的測量
表1 單管共射放大電路靜態(tài)工作點的測量
接上信號發(fā)生器,使其輸出頻率為1kHz,有效值為10mV的一個正弦信號,接上示波器和交流毫伏表,斷開K1使放大電路空載,在Proteus中運行仿真.輸入與輸出波形如圖3所示,由圖可見輸入和輸出波形反相.各電表讀數如圖4所示.可算出源電壓放大倍數和電壓放大倍數分別為:
圖3 輸入與輸出波形
圖4 空載時電壓放大倍數的測量
合上開關K1加上負載,再次測量輸出電壓并計算源電壓放大倍數和電壓放大倍數分別為:
放大電路的交流通路可等效為一個二端口網絡,如圖5所示.放大電路的輸入端對信號源而言等效為輸入電阻Ri,輸出端對負載而言等效為一個帶內阻的電壓源,其中電壓源的電壓等于放大電路空載時的輸出電壓Uo’,內阻就是放大電路的輸出電阻Ro.因此,根據輸入回路計算出前面測出Ui=3.6mV,Us=9.9mV,又已知Rs=5.1k,帶入上式解得Ri=2.9k.
圖5 輸入、輸出電阻測量原理圖
測量單管共射放大電路通頻帶的方法是,在放大電路輸入端先加一個小信號,頻率為1kHz,微調輸入信號的幅值,同時調整示波器的垂直增益,使輸出波形正好占據10格,如圖6所示.
圖6 中段頻率輸出波形的幅度
保持輸入電壓幅值不變,減小其頻率,直到輸出波形所占的格減為7格,如圖7所示,這時讀信號發(fā)生器的頻率為100Hz,即放大電路的下限頻率.同理,讀出上限頻率為145k,此放大電路的通頻帶約為145k.
圖7 截止頻率時輸出波形的幅度
該電路保持輸入電壓幅值不變,改變其輸入頻率,使其輸出電壓的幅值由原來的10格減小到7格時,即上、下限頻率所對應的幅值,就測出了上、下限頻率和通頻帶.
由上述實例可見,利用Proteus仿真軟件使復雜電路的分析過程變得直觀易懂,可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理解模擬電路的概念和原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朱清慧,張鳳蕊,等.Proteus教程(第 2版)-電子線路設計、制版與仿真[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張靖武,周靈彬.單片機系統(tǒng)的Proteus設計與仿真[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7.
〔3〕周景潤,袁偉亭,基于Proteus的ARM虛擬開發(fā)技術[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7.
〔4〕蘇變玲,朱志平,等.基于Proteus的單片機仿真教學的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4):75-78.
〔5〕謝斌盛,鄧文婷.Multisim在電類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6):2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