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期望效應指的是外界對某人的看法不論是好是壞,正面負面與否,都會對這個人產生影響。這種效應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范圍和形式很廣,主要包括暗示、感染和激勵三個類型。在運用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合理運用期望理論的運用形式,并結合語言和文字的雙重工具實現期望理論的功效。
關鍵詞:期望效應;初中;班級管理;運用
中圖分類號:G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06-011-1
班級管理是一項較為復雜的教育活動,其中不僅融入了豐富的教育學理論,同時也融入了很多心理學知識。班級管理重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使其行為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以及自身發(fā)展的需求,滿足學校及班級日常運行的需要。在心理學領域,期望效應被眾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拾起并運用到班級管理當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期望效應
究竟什么是期望效應。也許用一句較為通俗的話能夠很好地概括這一效應的具體內容:“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期望效應,也稱為皮革馬利翁效應,或是羅森塔爾效應。這一效應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一個實驗得出的。1968年,羅森塔爾在一所小學開展了一個實驗。他們隨即抽取一部分學生,并告訴老師這部分學生擁有較好的學習潛質,以后的成績會有明顯提高。結果在八個月以后,通過測試發(fā)現,這些被點名的學生在學習成績上的確有了顯著提高。而事先這幾份名單根本就沒有對外透露。也就是說,是教師的期待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其得到了一定的心理暗示,從而在學習上有所長進。抽象地說,羅森塔爾效應的主要內容為:對一個人的看法不論是好是壞,正面負面與否,都會對這個人產生影響。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經常會產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如果在這種互動中引入期望效應,讓教師能夠對學生產生某種正面的期望,這樣便會使班級管理的整體情況趨向于積極。
二、期望效應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形式及一般過程
1.暗示。暗示是通過某種簡介的語言、文字、肢體語言等形式對對象進行意思表示。期望效應就是暗示發(fā)揮作用的最好范例。暗示往往會是一個人在不知不覺當中按照某種方式行動,或者在潛意識下接受別人灌輸的某種觀點。所以,通過暗示的使用可以在班級管理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班級紀律比較差的時候,雖然有幾個同學的表現十分明顯,但是教師并不主動點出這幾位同學的名字,而是指出所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都不是一個好學生應該表現出來的行為。這樣,喧嘩的學生在接受到了教師給予的暗示以后,鑒于對好學生這一稱號的“敬仰”而會乖乖地安靜下來。
2.感染。有學者認為,感染是“對某種心理狀態(tài)的無意識、不由自主的屈從”。當學生對某種形象、某個場景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心理時,這就是他對這一形象產生了感染。這種感染是發(fā)自內心的認同,是對某種價值觀、某種行為、某種意識的贊成表現。期望效應也利用了感染的作用,通過對學生的鼓勵,讓學生感受到外界對其的期待,進而提高對自己的認同感,在此基礎上不斷努力,進而實現教師對學生的合理要求。情境教學是感染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和抽象,在班級管理中同樣可以使用情景教學的核心思想,通過為班級營造良好的秩序氛圍,對物理環(huán)境和心理環(huán)境進行雙重引導,重構,最終形成內外感染,達到感激管理的目的。
3.激勵。激勵是外部因素對學生產生影響的過程。當教師呈現出一個榜樣式的形象、事件時,其正面積極的因素會對學生產生某種激勵的作用,進而督促學生向榜樣學習。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有言:“在學生的心靈深處都存在著使自己成為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蓖ㄟ^期望效應實施激勵的行為,可以激活學生內心深處的榜樣形象,以榜樣為原型,在教師和學生的鼓勵下,完成自己的身份轉變。有教師在面對班級紀律較差的情況時,選擇一兩個表現很好的同學加以贊揚,并指出他們是大家學習的榜樣。這樣學生就產生了向榜樣學習的向心力,在榜樣的激勵下糾正自己的行為。
三、期望效應對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啟示
1.合理地運用期望理論的形式。班級管理在不同情況下會遇到不同的情景、困難。究竟使用何種形式去應對紛繁復雜的管理矛盾,這就考驗著教師的智慧和對期望效應的理解。一般來說,在班級管理中遇到大范圍的違紀現象時,教師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通過集體暗示,達到控制班級違紀現象的目的;在面對班級管理違紀個案的時候,可以使用激勵方法,通過為學生設立學習的榜樣達到學生在行為上的回歸。
2.結合語言和文字的雙重工具,實現期望理論的功效。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教師在課堂上大多使用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但是有時,文字也是教師傳達思想,表達意見的很好的工具。
語言工具的使用可以是面對集體的演講,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談話,教師與眾多學生之間的爭論,聊天。這種語言工具的使用優(yōu)勢在于意思傳達得更為直接準確,省時省力,且交流方便,但是教師必須要在充分的準備之下合理組織語言,同時也要求教師有一定的應變能力。
文字工具主要指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通過日記、周記、紙條等方式進行感情交流和意思傳達。這里有一個典型的案例:某班主任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全?;瘜W知識競賽,打算提醒一批化學尖子生最近好好復習。于是他給每一位他認為能夠拿獎的學生的作業(yè)本中放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這次的比賽全靠你了,好好加油復習?!笨墒怯捎诮處煹氖д`,有一張紙條被放到了一個差生的作業(yè)本里。當這個差生看到紙條以后,以為教師對自己充滿了期待,便加倍學習,復習化學知識,結果在競賽中獲得了一等獎。雖然是教師的誤打誤撞,卻充分地說明了期望效應的巨大功效,也說明了文字工具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俞國良著.社會心里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