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字了一,廣西博白人,出身于書香門第。1927年于清華國學研究院畢業(yè),即赴法國留學,攻讀語言學。一生從事漢語教學與研究工作,對漢語語音、語法、訓詁、文字、詞匯的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大學教材《古代漢語》三冊,出自其主編。著有《漢語音韻學》、《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史》等。
王熙康,美國樂博律師事務所駐京代表處律師,主要業(yè)務領域是海外上市、融資及并購。1980年生,名字是爺爺王力所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學士,康奈爾法學院法學碩士。
和王熙康的采訪約在了一個周末,下午5時,采訪地點約在了他的父親——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著名國際問題專家王緝思家。
院子門口有塊大石頭,上面是王緝思親題的“龍蟲并雕”。沒錯,這正是語言大家王力書齋的名字,更是他治學的風格。而對于王熙康而言,“龍蟲并雕”也是他一直以來所崇尚并追求的。
“印象中的他一天到晚都在寫字,而且是拿毛筆寫小楷”
王力去世的時候,熙康才六歲,關于爺爺?shù)挠洃浐芰闼椋埠苣:?,但有一點,他印象特別深刻,“只要不出現(xiàn)在飯桌上,他基本上都在寫字,不怎么說話”。熙康最初寫字便是爺爺手把手教的。
因為王力晚年視力不好,所以家里有很多放大鏡。小時候的王熙康以為讀書都必須拿著放大鏡,甚至還曾模仿爺爺?shù)臉幼涌磿?/p>
還有一個場景,熙康至今記憶猶新。“全家人圍著中式大圓桌吃飯,人很多,所以位子基本上也是固定的。我的位子在爺爺?shù)恼龑γ?。他喜歡喝那種小瓶的白酒,每次只喝一小杯。有時我會喝掉剩下的幾滴,當時對酒的印象就是很辣?!?/p>
和那個年代的很多大學者一樣,熙康印象中的爺爺沒有任何架子,穿著很樸素,刷牙的搪瓷缸也從沒換過。從父親口中,熙康得知爺爺基本上是個不食煙火的“書呆子”?!白孕熊囈膊粫T,理發(fā)忘帶錢,和做學問無關的事情基本上都不會。我爸下鄉(xiāng)插隊好幾年回不了城,他也愛莫能助,有一次特別高興地寫信告訴我爸,只要能把戶口轉回北京,就能托人幫他找工作。其實當時把戶口轉到北京才是最難的,但爺爺完全不知道?!?/p>
雖然平時話不多,但老人對兒孫其實很疼愛。小時候的熙康過于淘氣沒少挨揍,但爺爺從沒揍過他。一次玩兒捉迷藏,熙康下午3時就消失了,直到晚飯點兒才鉆出來,爺爺則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務帶著一大家子人到處找孫子。一到周末,爺爺也會帶著孫輩們逛公園,到頤和園看玉蘭花,動物園看長頸鹿。
“爺爺遺傳下來的死板、較真,還有那股傻勁兒”
小時候,王熙康只知道爺爺是個挺受尊重的人,是做學問的人。直到上大學,身邊的同學都知道王力,他才意識到爺爺算得上是個名人。
王熙康初中才讀了《龍蟲并雕齋瑣語》,讀到了“姓名”、“迷信”、“領薪水”等趣文,隨著年紀和閱歷的增多,愈發(fā)從文字中感受到爺爺治學的樂趣。
父親、大伯、姑姑、叔叔也是如此,王熙康從這一大家子人中發(fā)現(xiàn)了共同的特征——在自己的興趣和小世界里自得其樂。
“年初我和家人去斯里蘭卡旅游,一路上我爸都在講斯里蘭卡的歷史,而且滿眼發(fā)光。我叔叔和大伯也這樣,談到感興趣的話題時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我也是這樣?!?/p>
在王緝思的婚禮上,王力只邀請了兩位外人,其中一位是“文革”時“貼大字報”整他的學生。在熙康看來,這是寬容,更是一股可貴的“傻勁兒”。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并不是為了穿衣吃飯。穿衣吃飯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本身還有崇高的目的,那就是為國家、為民族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要把個人的享受作為人生的最大幸福?!比ナ狼皫啄?,王力就把給子孫們的遺囑寫好了。
長大后,王熙康也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要對這個社會有更多的擔當。
王熙康偶爾會想,“如果以后能掙到特別多的錢,在衣食無憂之后我會做些什么?”他的答案是在偏遠地區(qū)建一所學校?!安粌H要投資建設,我還想當校長、老師,學校的每位老師都要親自挑選。我要給孩子們傳達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如果有能力,我一定會去兌現(xiàn)?!?2歲的王熙康堅定地說。
“我?guī)缀跏怯米鰧W問的態(tài)度來做律師”
雖然出身于文人家庭,但王熙康卻一直喜歡理科,原因則是“覺得自己是個聰明小孩,小時候大家都覺得讀理科更顯得聰明”。熙康笑著說。
王熙康大一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應用力學系工程力學專業(yè),發(fā)現(xiàn)興趣徹底不在這于是轉系學了法律,發(fā)現(xiàn)這才是興趣和特長所在。
“但我確實可能遺傳了語言的天賦,對語言、音樂什么的比較敏感。我現(xiàn)在的工作語言是英語,對日語、德語、法語等也很有興趣?!闭f到爺爺,王熙康的言語中總是不經(jīng)意地流露出贊賞。
而在律師這份職業(yè)中,王熙康也有自己的收獲?!拔?guī)缀跏怯米鰧W問的態(tài)度來對待我所接手的案子乃至研究一切業(yè)務問題。作為紐約律師,從最初接觸美國法律體系,到現(xiàn)在在某些業(yè)務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jīng)驗,我一直在思考中美兩國在相同領域立法的出發(fā)點有什么異同,中國的法律體系還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地方,國內媒體為什么會對一些美國立法存在誤讀……在幫助企業(yè)在海外融資或上市的時候,我總問自己:這些企業(yè)適合上市嗎?海外融資是對企業(yè)發(fā)展最有利的方式嗎?”
“我一直在工作中觀察和學習。聽起來可能有點分裂,從業(yè)這么多年,雖然我一直在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幫客戶解決各種問題,但其實我到現(xiàn)在都不敢完全相信這些金融制度。也許是由于自己理解得還不夠透徹,但我偶爾跳出來俯視美國金融體系時,依然會覺得很多現(xiàn)象不可思議。”
在同行忙著結識更多人,拓展客戶時,王熙康卻會花更多精力關注社會熱門話題,比如年初方舟子和韓寒的“嘴仗”。一直在旁邊聆聽的妻子補充道:“他特別關注,甚至還因這事生氣,因為他始終相信——人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