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印刷版刊登署名大衛(wèi)·卡爾(David Carr)的文章稱,雖然外界普遍認為老牌媒體公司已是一潭死水,但從2012年的股價漲幅來看,這些股票的表現(xiàn)卻紛紛跑贏大盤,甚至好于新興科技公司。這一方面源于他們的內容優(yōu)勢,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類企業(yè)開始將資金用于股票回購和支付股息,而不再一味擴大規(guī)模。
這些老牌媒體公司包括康卡斯特、新聞集團、時代華納、維亞康姆,以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迪士尼等。
就在前不久,本報刊登了一篇新聞集團iPad收費閱讀產品The Daily夭折的文章,默多克花巨資打造的原創(chuàng)新聞閱讀工具在不到22個月便關門,預示著新媒體沿用傳統(tǒng)媒體內容采集方式的失敗。與此對照,《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的電子版和網站付費訂閱卻取得了飛速成長。引用一個媒體從業(yè)者的話,“即便進入免費分享的網絡時代,《紐約時報》這樣的老牌報紙作為優(yōu)質新聞提供者的角色仍不可替代,這是實現(xiàn)收費閱讀的堅實支撐?!?/p>
轉型新媒體,被視為所有傳統(tǒng)媒體擺脫銷售數(shù)字下滑的必經之路。但是,現(xiàn)實又是怎樣的呢?
網站:
最新國內網站Alexa前50位排名,由傳統(tǒng)媒體派生出來的只有鳳凰網、人民網、新華網、中華網、華爾街日報、路透中文網。其中以鳳凰網排名最高,居第14位。
網站排名并不意味著現(xiàn)金流,即便靠流量可以收到廣告聯(lián)盟派發(fā)的小錢。眾所周知,現(xiàn)在引入流量的方式越來越多,門戶、搜索、即時通訊、視頻、導航網站、電商平臺都是獲取高流量的來源(當然,還有某些到處抓取內容來攫取流量的“捷徑”,但相信是傳統(tǒng)大媒體所不屑的。)。
基因所致,媒體能做且擅長的只有門戶,甚至是垂直門戶這一條路。然而這在門戶建平臺、抄內容換取廣告做得風生水起的年代,或許還是一條捷徑。但時至今日,面對門戶網站紛紛出逃、行業(yè)垂直門戶度日如年的窘境,再把寶押在做門戶上,無異于自尋死路。
微博、客戶端等新媒體:
新媒體是讓門戶大傷腦筋的掘墓人;典型的C2C模式,也是內容制造者的福音。商業(yè)模式即為自身影響力的變現(xiàn)。在別人的平臺上售賣自己的內容,能否賣得出去跟平臺再無半毛錢關系,關鍵看你的產品是否給力?而獲得的收益,平臺商也只會從中分享很少的部分,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媒體、獨立媒體選擇在此棲身。
很顯然,微博等新型媒體形式給老老實實做內容的人一個希望。
隨著社會化媒體+移動互聯(lián)網的日益興起,曾經靠搶占傳播渠道、奉行“拿來主義”的生存方式已然行不通。傳播形式的多樣化、移動互聯(lián)網天生的付費習慣,使得世人重新正視優(yōu)秀內容創(chuàng)作源,也重新定義內容提供者的獲利方式和江湖地位。
由此,單純地討論新媒體、老媒體已變得毫無意義;“內容為王”——這一從古至今的生存法則必然要回歸。
如果,非要給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擺定位置,我認為:
1. 尊重你的成長基因,做好本職工作,不要這山看著那山高;
2. 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應該是互補關系,而不是并列;
3. 內容為王,走遍天下都不怕;
4. 千萬不要日子不好過就遷怒傳播管道。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你的產品是否有不依賴傳播渠道、直達讀者的媒體影響力?
5. 整合新舊媒體服務平臺,將最合適的內容放在相應的平臺上。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