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傳說——山藥
文/郭兆安
相傳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發(fā)生了戰(zhàn)爭。強的那個國家把弱的打敗了。弱國軍隊丟盔棄甲,一敗涂地,強國軍隊乘勝追擊,占領(lǐng)了弱國的許多土地。最后弱國軍隊只剩下幾千人馬,便逃進(jìn)了一座大山。強國軍隊攻到山下,但由于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幾次進(jìn)攻都未取勝,于是,他們便將這座山團(tuán)團(tuán)包圍。他們想包圍了這座山,弱國軍隊便難以突破,人不得食,馬不得草,用不了多久就會出山投降,不然就會活活餓死。于是,他們便圍而不攻,坐等敵軍投降。
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過去了,弱國軍隊毫無動靜,強國的指揮官計算著弱國軍隊帶的糧草大約已吃完了。
三、四個月過去,弱國軍隊仍然毫無動靜。強國軍隊的指揮官想,此時敵人肯定已經(jīng)沒有糧吃,大約正在殺馬充饑。
五、六個月過去了,被包圍的軍隊還是沒有動靜。強國軍隊的指揮官判斷敵軍的馬匹已被吃光,再不投降,便只有活活餓死了,他讓士兵高喊勸降,但弱國軍隊并不回答,只是射出幾支冷箭。
到了第八個月,強國的指揮官算定敵軍已死亡過半,于是便放松警惕,整天飲酒作樂。
有一天晚上,強國軍隊正在蒙頭酣睡,突然,從山中沖出一支人強馬壯的軍隊,徑直殺向強國大營。結(jié)果弱國軍隊大獲全勝,把失去的國土全部奪了回來。
弱國軍隊在山中被困將近一年,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怎么不但沒有餓死,反而兵強馬壯呢?原來山中到處長著一種草,這種草夏天開白色或淡綠色的花,地下的根莖呈圓柱狀或棒狀。士兵們在山中以它充饑,而馬就吃樹葉和這種草的藤葉。將近一年時間,弱國軍隊在山中休整了瀕于潰散的軍隊,喂壯了疲勞待斃的馬匹,于是乘著強國不備,趁黑夜殺下山去,大獲全勝。
為了記住這種草,大家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說剛好在山里正缺糧的時候遇到了它。
這樣,“山遇”就被人們逐漸食用了。在食用中人們慢慢發(fā)現(xiàn),它不僅能像糧食一樣,而且還有健脾胃,補肺腎的功效,吃了它可以治療脾虛泄瀉等癥,于是就將“山遇”改名為山藥了。
山藥
為薯蕷科多年蔓生草本植物薯蕷的根莖。主產(chǎn)于河南、江蘇、廣西、湖南等地。霜降后采挖。刮去粗皮,曬干或烘干,為“毛山藥”;再經(jīng)浸軟悶透,搓壓為園柱狀,曬干打光,成為“光山藥”。潤透,切厚片,生用或麩炒用。
【別名】淮山藥、懷山藥、山菇。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脾、肺、腎經(jīng)。
【功效】補脾胃,益肺腎。
【應(yīng)用】
1.用于脾胃虛弱證。山藥能平補氣陰,且性兼澀,故凡脾虛食少,全倦便溏,及婦女帶下,兒童消化不良的泄瀉等,皆可應(yīng)用。常配人參、白術(shù)、茯苓等同用,如參苓白術(shù)散。
2.用于肺腎虛弱證。山藥既補脾肺之氣,又益肺腎之陰,并能固澀腎精。①治肺虛咳喘,或肺腎兩虛久咳久喘,常配人參、麥冬、五味子等同用;②治腎虛不固的遺精、尿頻等,常配熟地黃、山茱萸、菟絲子、金櫻子等同用;③腎虛不固,帶下清稀,綿綿不止,可與熟地黃、山茱萸、五味子等同用。
3.用于陰虛內(nèi)熱,口渴多飲,小便頻數(shù)的消渴證。有益氣養(yǎng)陰生津止渴之效。常配黃芪、生地黃、天花粉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大量60-250g。研末吞服,每次6-10g。補陰生津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
腹瀉時慎食堅果
文/張湖德
腹瀉時最好別吃堅果,因為堅果富含油脂和膳食纖維,能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但若正趕上拉肚子,則不宜再吃了,否則會加重腹瀉癥狀。同時,消化道急性感染者,以及脂肪消化不良者,均應(yīng)暫時避免吃堅果。愛上火的人,還有有咽喉炎、口腔潰瘍等的人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