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也有歷史?當然有,且兩千多年了,可謂源遠流長。謠言包括造謠和傳謠,中國古人把造謠簡稱為“謠”,把傳謠簡稱為“諑(zhuó)”,合在一起叫“謠諑”。《楚辭·離騷》:“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p>
中國古人如何造謠與傳謠?概而言之,也有“四大發(fā)明”。
童謠,孩子口中噴火藥?!巴{之言,將有徵於此”,“徵”即征兆,古人認為主吉兇,代表著某種預示。
西漢末,公孫述稱帝后廢除五銖錢,老百姓因此被盤剝至赤貧,蜀中兒童便四處傳唱童謠:“黃牛白腹,五銖當復”。黃牛指王莽,白腹即指公孫述,五銖是漢錢。這首童謠是在預言公孫述會像王莽一樣被消滅,漢朝江山就要恢復。果然到了公元36年,公孫述被劉秀消滅,其結局一如王莽,漢政權得以“光復”。
本來童謠是專門為小孩子作的短詩,強調格律和韻腳,讓孩子口頭傳唱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蔀楹尾唤型杌騼焊?,而稱童謠呢?明代楊慎的一個注,頗能說明問題,他在《丹鉛總錄》里說:“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p>
這句話顯然是反過來說的,小孩子若“出自胸臆,不由人教”而唱歌,多半只會唱“羊寶寶、兔寶寶,我們一起做游戲”一類的兒歌,又怎能唱出預示世運或人事的童謠來?可見童謠之所以被稱為童謠,是因為兒歌這種形式被人利用了。有心造謠者炮制出形似兒歌的謠言,然后教給孩子廣泛傳唱,以實現(xiàn)其蠱惑人心的目的。
讖緯,狼披羊皮裝指南。讖是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示吉兇的隱語,緯是漢代附會儒家經(jīng)義衍生出來的一類書,被漢光武帝劉秀之后的人稱為“內(nèi)學”,而原本的經(jīng)典反被稱為“外學”。如果把“讖”稱為狡猾的狼的話,那么,它披著的儒家經(jīng)義的外衣,就如同羊皮了。
蒙曼副教授近期在百家講壇說楊廣,就提到當時的一則讖緯,有江湖人士對楊廣說,姓李的當坐江山。原話不是這樣的,大概意思如此。這是典型的謠言,但隋煬帝深信不疑,親手導演出一幕人間慘劇,株連殺害數(shù)十人,連嫡親外甥女也不放過。最終逼反了李淵,讓謠言變成了實話。無獨有偶,秦始皇時,方士盧生入海求仙,帶回《圖錄》一書,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讖語,這也是典型的讖緯。秦始皇理解反了,派大兒子去滅胡,最終,在小兒子胡亥手上斷送了大秦江山。
由于讖的外包裝是緯(儒家經(jīng)義),使得本是空穴來風的謠言,聽起來更具迷惑性,由不得聽眾不信,其“指南”效果十分驚人。
如宋朝時福建閩江(南臺江)邊上住有一個姓章的大戶人家,其兒子叫章得象,好學勤奮,人們認為他將來必成大器。于是,章家有人炮制讖緯“南臺江合出率相”,故作神秘地暗地里跟別人說,以至于很快傳謠到了京城。待章得象赴京趕考,禮部主考官個個“被指南”而開綠燈,章得象順利中科,從此官運亨通,吉星高照,連升同知樞密院事、戶部侍郎,最后榮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做了宰相。
風聞,合法的謠言印刷術。在中國古代,監(jiān)察御史等言官有“風聞言事”的特權,所謂“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也。這種機制的特點是,無論言官所說是不是真的,言官不用對其言負責,也即造謠與傳謠者無罪;而被言者必須“足戒”,若不服,就要自我辟謠,拿出辯駁的有力證據(jù)來。這種機制直接產(chǎn)生的后果是,謠言被合法地不斷制造和印刷(傳謠)。
如南宋慶元二年,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風聞言事”,指控朱熹十宗罪,無一罪有真憑實據(jù),件件皆屬“風聞”。而朱熹對這種謠言不屑一顧,無心辟謠,致使理學成一時偽學,朱熹本人亦被趕出朝廷。隨后,沈繼祖的好友洪邁,則開始合法地傳謠,在其《夷堅志》中,進一步詆毀朱熹包養(yǎng)尼姑為妾,等等。
古代的風聞,說到底也有“無風亦可聞”的特點,不論謠言是否有出處,哪怕是出于言官自己,也沒有關系。在這種情形之下,造謠者和傳謠者,其實是同一個人。如果換做今天,無疑就是公然誹謗,有司必將依法究問其罪的。但在古代,就屬于合法。
辟言,艱難的造紙改良。造謠傳謠容易,而辟謠則難于上青天?!对姟ば⊙拧び隉o止》中說,“辟言不信”。什么意思?“辟言”即法度之說,也就是說,當謠言滿天飛的時候,嚴肅的法律出來辟謠,世人依然不會相信??梢娨坏┲{言四起,辟謠之路是多么的艱辛!也正因為如此,中國謠言的歷史是那么的漫長。
因此,我把辟謠喻為造紙,其改良歷程,從竹片、木片到公元105年的蔡倫制造出植物纖維紙,經(jīng)過了千年之久。
在古代,辟謠還稱辟邪,因為謠言如同邪說,是一種不良風氣。我們讀紅樓夢時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過來人很害怕一些有所喻指的燈謎、詩句等,而年輕人則不怕,甚至還感覺有趣。如賈政因為一句燈謎,會郁郁寡歡老半天,而賈寶玉則意會而喜。何故?大環(huán)境使然也。宋玉在《風賦》里說:“臣聞于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p>
歪風邪氣正是造謠傳謠者的大環(huán)境“依托”,人們受習慣思維的支配,對謠言總會先入為主,往往深信不疑。
若想有效辟謠,就必須去其所“依托”,凈化社會風氣,這顯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謠言止于智者,當全民皆為智者的時候,“辟言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