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們目睹了很多知識分子吵架的事,最受關注的當然是方舟子和韓寒的“方韓大戰(zhàn)”。各自的支持者分成兩派,兩派當中我都認識一些人,這些人過去是一幫很要好的朋友或同事,卻因為此事反目成仇,甚至絕交。
這讓我想起前幾年過世的、我很敬佩的大哲學家G.A.科亨,他是一位左派學者,專門教馬克思主義哲學。2009年他去世時,很多英美主流媒體都發(fā)了悼文,其中有一篇是美國著名自由派學者德沃爾金寫的。德沃爾金的很多觀點跟科亨截然不同,但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
科亨這輩子最大的論戰(zhàn)對手是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諾齊克。諾齊克有一本很有名的書,主張自由的市場和無政府主義。身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科亨當然不贊同這個觀點,但是他發(fā)現諾齊克的書里面有很多前提和推論方式居然跟自己是一樣的,只是結論不同,所以他很認真地研究了這本書。他總共買了三本,前兩本讀爛了后,他用了十幾年的工夫寫了一本書,也是一本經典著作。
有這樣一些偉大的學者,他非常不同意另一個人的觀點,但他的辦法不是罵對方,而是去讀他的書、做筆記,讀爛一本,再買一本。為什么科亨這么認真?因為他知道這個人是他真正的對手,對待真正的對手,你要有最偉大的尊重。只有最了不起的對手,才能夠激發(fā)你,讓你發(fā)現過去所不知道的盲點,能逼你完善你的想法和理論。
中國也有這樣的例子。以前朱熹和陸象山論戰(zhàn),整個論辯過程,從今天的文字記錄來看,他們是多么的客氣、多么的節(jié)制。同時,他們私下跟弟子們談到對方的時候,也從來不會出言不遜。為什么今天中國的知識分子會發(fā)展到要互相用惡毒的言語攻擊對方,甚至到了要用武力解決的地步?
知識分子應該是一群只服膺于真理的人。但是今天的問題在于,我們太容易服從的不是真理,而是我們的立場。知識分子如果要說有立場的話,他只有一個立場,就是盡量站在真理那一邊。這是知識分子的職業(yè)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