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2年是《中國好聲音》的一年,那么2013年絕對屬于《我是歌手》!最近,一些有才的網友在網上挖出了原版的《我是歌手》,對著兩版一期一期地進行了“仔細研究”,對比之后,在網上掀起了“口水戰(zhàn)”,有支持原版的,有支持中版的。吵來吵去,炒紅了《我是歌手》,《我是歌手》的走紅,是偶然還是必然?在看過中韓兩版《我是歌手》后,不難得出答案。
韓版《我是歌手》是一檔已經取得高收視率的成功的節(jié)目,為什么它能夠走紅?是因為它的創(chuàng)意和制作。眾所周知,韓劇和韓綜藝都是以制作精良著稱的,對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韓國制作團隊來說,創(chuàng)意決定了一切。在娛樂商業(yè)化的韓國,過度包裝的偶像歌曲泛濫,草根選秀節(jié)目層出不窮,反其道而行之,讓成名過的歌手以新人的姿態(tài)站在舞臺上,用純粹的音樂來打動人心,這種模式,不僅僅能夠帶給觀眾返璞歸真的音樂體驗,還能喚醒對那些已經被新生代歌手“拍在沙灘上”的老牌歌手的回憶,正是這樣獨特的創(chuàng)意,成就了《我是歌手》這個節(jié)目。
遵循著原版成功的模式,把節(jié)目移植到中國,比起開發(fā)出一檔新的節(jié)目,風險要小得多,從這一點來講,中國的制作團隊無疑是聰明的,他們選擇了一條捷徑。如何把這樣一檔優(yōu)秀的節(jié)目引進中國,并讓它存活下來,成為制作團隊首要的難題。節(jié)目的開篇,制作團隊很好的抓住了韓版的精髓,不過,隨著節(jié)目的播出,與原版的差異也因為觀眾過高的期待而被放大,成為節(jié)目的硬傷。
觀眾普遍認為的兩版之間的相同點是什么呢?
首先,節(jié)目的內容、形式、流程,包括一些細節(jié)方面和原版幾乎完全一致,從歌手們到達電視臺開始,他們神秘的出場之后,被安排在完全隔離的休息室,然后獨立的進行彩排,直到歌手登上舞臺開始演唱,攝像機全程無死角的進行了跟蹤拍攝。歌手們緊張,茫然的表情和語言都被鏡頭捕捉了下來,在不知道對手是誰的壓力之下,歌手們似乎更容易進入到比賽的氛圍,觀眾們的情緒也很自然的被帶入其中。這種制造懸念的開場,頗有美劇的風格,也是原版的精髓,中版很好地展現(xiàn)了出來。在細節(jié)方面,制作團隊也盡力還原了原版的風貌,比如,對于歌手彩排時間的安排精確到了分鐘;歌手登上舞臺后簡練的開場;歌手蹩腳的主持和自我宣傳等等。
其次,兩版節(jié)目參賽歌手的投入狀態(tài)都很真實,歌唱實力也都很強。每場第一期的競賽,歌手們演唱自己的成名曲,比如在中版《我是歌手》首場競賽中,羽泉演唱的《心似狂潮》,陳明演唱的《等你愛我》,和黃貫中演唱的《海闊天空》等等,都是能打動人心的經典歌曲,當這些熟悉的歌聲響起的時候,臺下的觀眾,包括電視機前的我們,都沒法“淡定”了。在第二期的淘汰賽中,歌手們往往選擇能引起觀眾共鳴的歌曲進行改編,經過一周的重新編曲和排練,他們再次站在這個配備了頂級音響和樂團的舞臺上,面對實力強大的對手,和臺下手握生殺大權的500名觀眾評審,流露出難以掩飾的忐忑和緊張,這些表情通過攝像機完整地呈現(xiàn)在了觀眾的眼前,為了不被淘汰,歌手們將自己的演唱技巧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黃綺珊演唱完那首《離不開你》時,太過于投入,差點虛脫在舞臺上。歌手現(xiàn)場忘情投入的演唱,帶給了現(xiàn)場觀眾演唱會般的視聽體驗。
在觀眾的選擇上,中版也是和韓版一樣分為了5個年齡層。更加絕的是,在這些觀眾里,一樣誕生了不少“表情哥”、“流淚姐”,這是巧合嗎?當然不是!在韓版的《我是歌手》中,觀眾的表情抓拍非常多,加上后期的剪輯,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就是臺下的聽眾和臺上的歌手“表情同步率”相當的高,當歌手們閉目傾情演唱時,觀眾們也在臺下閉目吟唱;當歌手們忘情投入掏心掏肺時,臺下觀眾已是淚流滿面…… 。顯然,中版在這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首先,在選擇觀眾的時候,報名的觀眾必答的問題之一是:“你是否曾經為一首歌流淚?歌名及原因?”經過層層問題挑選出來的觀眾們,在正式進入錄播大廳之前,還需經過現(xiàn)場導演的培訓,如:“當攝像機對準你時,不要扭捏躲閃”,“要自然地表達情緒”,“想站起來就站起來,想怎么動就怎么動”等等,如此良苦用心,觀眾們自然是心領神會了,由此不難看出,在這場真人秀里,“主角”不光是站在舞臺上的歌手,觀眾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宣傳上,兩版都造足了話題,韓版的《我是歌手》,在宣傳方面做足了功課,比如伴隨著比賽,產生的“某某歌手和某某歌手在臺下掐起來了”,“某歌手因壓力過大現(xiàn)場失態(tài)”等等,更厲害的是,連韓國總統(tǒng)李明博也站在了宣傳隊伍里。中版雖然沒有總統(tǒng)站臺,在制造話題方面也使出了渾身解數,比如參賽歌手們紛紛爆料如何在制作團隊“忽悠”下參賽;還有網上流傳的某某著名歌手拒絕參賽是因為怕被淘汰丟臉,等等,在節(jié)目還沒播出時,話題已經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了。
那么,兩版之間的差異在哪里?
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韓版《我是歌手》所選擇的歌手資歷更一致,而中版參賽歌手們的資歷明顯不是同一個水平,沒有達到節(jié)目的定位,這是節(jié)目的硬傷之一。韓版和中版《我是歌手》節(jié)目組的定位都是過氣頂級歌手的PK,比如韓版第一期參加的7名歌手,李素拉,鄭燁,白智英,金范秀,樸正炫,金建模,尹道賢,都是出道十年以上,都發(fā)行過多張暢銷專輯,都有自己的代表歌曲,都曾經是最頂尖的歌手;而中版的第一期參賽歌手,除了羽泉,陳明,齊秦,黃貫中外,別的歌手都沒有達到過“頂級”的程度??陀^地說,由于中韓兩國娛樂環(huán)境不一樣,過氣歌手的境遇也不一樣,在韓國,與娛樂業(yè)的發(fā)達成反比的是,娛樂市場容量太小,過氣歌手演出的機會并不多,《我是歌手》這樣一個平臺,正是他們所需要的,所以節(jié)目組能夠選擇他們需要的歌手;而中國的過氣歌手,還是有很多商演的機會,所以節(jié)目的吸引力并沒那么大,選擇權在歌手手里,節(jié)目組沒有能力召集那么多的“頂級”歌手。
第二,兩版節(jié)目中都設置了 “經紀人”的角色,但因為角色定位、人選素質等原因,所起到的作用大小也不同,直接影響了節(jié)目的趣味性。韓版的“經紀人”,是由韓國的知名搞笑藝人組成,這些藝人,有著豐富的主持經驗和臨場發(fā)揮能力,超強的搞笑功力也令節(jié)目增色不少。相比之下,中版的“經紀人”就過于寒磣了,中版的“經紀人”大都是芒果臺自家的“二線”主持人,“演技”不佳,雖然也盡力地模仿了韓版,但是綜藝素質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韓版的開篇,經紀人占了很大的戲份,對于烘托歌手的出場氛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中版,直接省略掉了經紀人和導演組一起選擇參賽歌手這一環(huán)節(jié),很顯然,制作團隊也明白,中版的“經紀人”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如此“艱巨的任務”。在韓版中伴隨著比賽的進行,“經紀人”直接參與了歌手的編曲,表演,為歌手提供了很多切實的幫助,更像真正的經紀人,而中版的“經紀人”明顯就弱勢了很多,更像是“打醬油的”。
第三,韓版?zhèn)戎赜趭蕵?,而中版?zhèn)戎赜谝魳菲焚|。這種差異,沒法說哪個版本更好,也正是因為這個差異,讓網友們分為了兩大“陣營”,互相吐槽。韓版《我是歌手》是一檔兼具娛樂和高品質音樂的綜藝節(jié)目,娛樂一直貫穿始終,在歌手們緊張的比賽中,一直能看到經紀人的插科打諢,一張一弛之間,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和笑聲,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版的《我是歌手》,從頭到尾,只有歌手和經紀人的緊張感;在舞臺上,韓版的歌手表演與唱歌并重,更在意舞臺的整體效果,燈光更絢麗,甚至有的歌手自帶伴舞團隊,而中版的歌手,不管是抒情曲,還是搖滾樂,除了與樂隊的配合,基本上都是靠自己的唱功“撐場子”,燈光更是單調,呈現(xiàn)出來的更像是一場音樂會,而不是演唱會;在剪輯方面,韓版在歌手的演出中,會切入一些歌手的采訪,經紀人的評價以及觀眾的表情等,中版則會保留歌手完整的演唱,觀眾表情的切入不會喧賓奪主。雖然兩版的側重點不一樣,但是各花入各眼,看官們真沒必要太過較真,非得分出個高下。
一檔引進節(jié)目能否移植成功,遵循原版的成功模式固然重要,但是根據大環(huán)境的不同,適當的本土化也很重要,中版《我是歌手》在引進完整賽制的同時,淡化了娛樂的因素,強化了歌手和音樂本身的魅力,這種取舍并沒有絕對的對錯。從已經播出的節(jié)目來看,中版呈現(xiàn)出來的是更純粹的歌者的舞臺,曾經或者現(xiàn)在站在這個舞臺上的歌手,通過這個節(jié)目,以自己的歌唱實力,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野,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