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被鐫刻在金屬上的文明史和藝術(shù)史
這是代表著權(quán)力、信仰和尊貴的符號和象征
然而,當它們重現(xiàn)天日的時候,曾經(jīng)是如此殘破不全
是這樣一門手藝在恢復著青銅時代往日的輝煌
為了解開青銅器修復這門古老手藝的傳承之謎,我們探訪了青銅器文物修復專家賈文忠先生。賈文忠先生告訴我們,他從事青銅修復手藝的父親,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拍攝了很多修復后的青銅器照片,現(xiàn)有20多件存在海外的博物館中。 如今,賈文忠先生也已經(jīng)年近半百,他不僅繼承了這些記錄著家族青銅器修復技藝歷史的玻璃底片,也同樣繼承了青銅修復這門技藝。
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1世紀,止于公元前5世紀。這段時期相當于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青銅器的出現(xiàn),使得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生產(chǎn)力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史稱“青銅時代”。中國并非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國家,但是中國青銅器所達到的巔峰,卻無以匹敵。
這些曾經(jīng)深埋于地下的國之瑰寶,當它們跨越三四千年之后重現(xiàn)天日時,卻往往已經(jīng)面目全非:或殘破不全,或擠壓變形,有的甚至是一堆破碎的銅片!
商代的青銅器后母戊鼎——一只鼎耳缺失,經(jīng)修復補配而成;商代的四羊方尊——由20多塊碎片修復而成;漢代的馬踏飛燕,馬的頸部有洞孔數(shù)個,馬頭及尾巴的幾綹鬃毛掉下,三個馬蹄心空著……每一件青銅器都銘記著一段塵封的歷史,正是青銅器修復技藝,一點點地將那些破碎的記憶重新拼補起來,解讀出國之重器的厚重與華麗,讓它們所承載的歷史有了被詮釋和訴說的可能。
青銅修復技藝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四個主要的環(huán)節(jié),第一步是要對出土的青銅器進行清理和整形;第二步是對有缺損的部位進行補配;第三步是焊接成型;最后則是對修復好的器物進行做舊處理。
對于那些出土時就已變形甚至支離破碎的青銅器,在清洗完之后,另一道重要的工序,
就是對青銅器進行拼對整形。
◎修復那些歷史的瞬間
修復商代獸面紋臥虎銅方鼎已經(jīng)是11年前的事了,可對銅鼎的拼對整形依然讓賈文忠記憶猶新,因為那是當年他在修復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整形后的獸面紋臥虎銅方鼎已經(jīng)顯露出其千年前的風采,然而,賈文忠卻還要對方鼎表面的紋飾進行拓片的工作。通常應用于書法臨摹的這道工序,對青銅器的修復又會有怎樣的作用呢?在賈文忠看來,在青銅器的補配環(huán)節(jié)中,對缺損紋飾的補配顯得尤其重要。這些國之重器的精美紋飾背后,究竟還藏著怎樣的玄機呢?商代青銅器上最為普及的紋飾——饕餮紋,有專家指出,不懂饕餮紋就枉談懂青銅器。這一紋飾的意義雖然至今在學術(shù)界仍有爭論,但是其流暢的線條,卻成為商代青銅器“獰厲”之美的見證,讓“萬物有靈”的樸素世界觀有了最為直觀的展現(xiàn)。
然而,青銅器上的紋飾卻不只有饕餮紋,千變?nèi)f化的紋飾如何才能準確地補配呢?青銅修復的藝人們學會了用拓片的形式進行復制,并最終發(fā)展成了一種更具觀賞性和藝術(shù)性的形式——全形拓。
在賈文忠先生的家和辦公室中,我們隨處可見這些精美的青銅器全形拓片,它們本身就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拓片的作用,最早是修復者用于留存資料之用,而當攝影術(shù)日漸普及之后,賈文忠先生的父親則選用了更為現(xiàn)代化的手段來保存青銅器修復的資料,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賈家的傳家寶——玻璃底片。歷代藝人的傳承,秉承著一個不變的主題:技術(shù)和藝術(shù)的結(jié)合,才是青銅修復技藝的真髓。
對文物進行修復和復制這門技藝,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幾千年的傳承,讓從事青銅器修復這門技藝的手藝人,往往都成為了雜家。他們不僅要掌握修復方面的技術(shù),更重要的還要有美術(shù)、繪畫、書法甚至篆刻等方面的修養(yǎng)。青銅器的修復技藝已經(jīng)不只是一門簡單的技術(shù),而成為了一門綜合的藝術(shù)。
◎絕藝傳承的感動
賈文忠從5歲開始學藝,他的修復手藝是父親手把手教出來的。他的父親是我國第一代古文物修復專家——青銅器修復大師賈玉波先生。作為“古銅張”派的第三代傳人,他一生修復了數(shù)十件國寶級青銅器文物。孩子們的耳濡目染,父親的口手相傳,讓這個家族兄弟五人中,有四人都從事了青銅器的修復工作,成為了“古銅張”派的第四代傳人。為了這門手藝的傳承,賈文忠先生不僅對修復技藝進行了理論上的梳理,而且為了修復行業(yè)內(nèi)的溝通和交流,成為了修復協(xié)會的主要發(fā)起人。他四處演說講課,希望在大學中設(shè)立文物修復專業(yè)。
也許是被父親對青銅器修復技藝的執(zhí)著所打動,賈文忠的兒子賈樹放棄了大學里所學的新聞學專業(yè),和父親一起擔起了這份手藝傳承的責任。 這薪火相傳的是中國悠悠幾千年的文明之光,它被凝固在青銅禮器的華麗中,升華在每個中國人對祖先智慧的感動里。
來源/《探索發(fā)現(xiàn)》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