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公元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但后來舉家遷徙至浙江紹興,因此他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時光是在紹興度過的。他初名王云,5歲時改名叫王守仁,31歲時自京師告病回紹興養(yǎng)病,在會稽山陽明洞中研習道術(shù),號“陽明子”,因此人們稱其為陽明先生,乃至于后來,王陽明之名竟蓋過了本名王守仁,他的學說也被人稱為“陽明學”。
◎立志做圣賢
王陽明從小的志向,就是做圣賢。17歲的時候,他開始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考其所說的“一草一木,皆含至理”的話,并興致勃勃地對著自家院子里的竹子認真“格”了起來,結(jié)果幾天過去了,不但沒“格”出什么道理來,反倒把自己給弄病了。這件事情自然是幼稚可笑的,但也反映出他想到什么就執(zhí)拗地做到底的性格特征,同時這件事也讓他從此開始懷疑朱熹等人代表的學說,最終對儒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年輕時代的王陽明還曾嘗試道家的靜坐導引修仙,對佛家也熱愛過一段時間,總想著拋卻煩惱,歸隱山林。此時,他還未經(jīng)人生坎坷,身上還頗有些小資情調(diào)。不過,后來發(fā)生了一件事,對王陽明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32歲的時候,王陽明有一段時間在杭州西湖養(yǎng)病,經(jīng)常來往于虎跑寺等寺廟之間。在虎跑寺,他了解到有一位禪師長期參佛,修行高深,而且已經(jīng)悟透生死,看破紅塵,是各方僧人爭相請教的對象。王陽明即刻拜見了禪師,他希望得到更多的啟示??墒撬耍@位禪師似乎沒有什么特別,只是與他談?wù)撘恍┧缫咽熘姆鸾?jīng)禪理,他慢慢地失去了興趣。而禪師也漸漸無言,雙方陷入了沉默。在這漫長的沉默之中,王陽明突然有了一個念頭。他問禪師:“有家嗎?”禪師睜開了眼睛,答:“有?!彼謫枺骸凹抑猩杏泻稳??”禪師說:“母親尚在。”王陽明再問:“你想她嗎?”一室寂靜。良久之后,一聲感嘆終于響起:“怎能不想??!”然后禪師緩緩地低下了頭,在他看來,自己的這個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王陽明站了起來,看著眼前這個慚愧的人,嚴肅地說道:“想念自己的母親,沒有什么好羞愧的,這是人的本性??!”聽到這句話的禪師并沒有回應(yīng),卻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他莊重地向王陽明行禮,告辭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裝,舍棄禪師的身份,還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親。從這一天起,王陽明意識到:“存天理,滅人欲”可能是錯的。他領(lǐng)悟了一條人世間的真理:無論何時,何地,有何種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會被泯滅的。它將永遠屹立于天地之間。
◎龍場悟道
王陽明在官場上得罪了權(quán)奸劉瑾,被發(fā)配到貴州龍場。一下子從一個六品官貶為小小的驛丞,從繁華的京城到達一個貧困落后的地方,王陽明卻依然保持著樂觀精神。王陽明剛到時,沒有地方住,和百姓語言又不通,隨從們情緒低落,他就打著手勢和少數(shù)民族交流,親自動手和群眾一起搭木屋,辦學教他們識字明理,還常常安慰鼓勵思鄉(xiāng)的同事們。除此之外,他的大部分時間就放在了做鄉(xiāng)俗調(diào)查、散步、靜坐、思考等方面。他在想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圣人處在我這種情況下,會怎么辦?他每天為此夜不能寐,終于有一天晚上,他從床上坐起來,大喊道:“我明白了,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币簿褪钦f,像孔子即使處于逆境,顏回哪怕居于陋巷,他們也會忠誠于自己內(nèi)心的召喚,不為外界環(huán)境所動。圣賢之道,不在他處,就在自己的心里。關(guān)于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闡釋者甚眾,結(jié)論也有很多,但筆者認為,最根本的一點卻是王陽明發(fā)現(xiàn)了自我,并用一生的行為堅持了自我。在龍場那個昏暗的山洞中,他確認了自己身上與生俱來的優(yōu)秀的生命品質(zhì),從此他終于能夠平靜地以自己的內(nèi)心來面對整個世界了。如果說他在12歲時隨口說出的“讀書是為了做圣賢”還是一種本能的話,那么此時此刻,他卻是在進行一種非常理性的思考并獲得了答案。這種確認讓他堅定了起來,同時也意識到了一種使命感。從此,王陽明不再對生活的坎坷感到憤憤不平,也不再動不動就萌發(fā)出歸隱山林的思想,而是隨遇而安,心如止水。他在等待機會,后來他果然等到了機會。
然而,這就是王陽明龍場悟道的全部內(nèi)容嗎?當然不是!他一定還反思了自己之前的人生道路,其中最重要的是為官之道和以后政治選擇的問題。他意識到了自己過去在政治上的幼稚,變得成熟了起來。從此他選擇了支持王道,哪怕坐在龍椅上的那位皇帝是那么的荒唐。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平定寧王朱宸濠造反的過程中,他雷厲風行,毫不手軟,其手段之運用,完全可以用無所不用其極來形容;他懂得了如何老練地周旋于官場,和內(nèi)閣大臣李東陽及兵部尚書王瓊等人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同盟關(guān)系,他去贛西平定農(nóng)民起義的差使,就是王瓊推薦的;他還注意和過去敵對陣營里面的一些人達成了和解甚至合作,比如在平定朱宸濠之后,發(fā)生了一些不利于他的事情和言論,這時他籠絡(luò)了過去宮中“八虎”中的太監(jiān)張永,利用武宗寵信張永的條件,把事情處理得妥妥當當。這時候的王陽明,浮現(xiàn)在我們腦海中的形象,不再是那個有點貪玩,愛鬧出點與眾不同的“段子”的另類少年,也不再是那個遇事就激動,隨便發(fā)表議論的青年,他已經(jīng)從一個文人,變成了一個老練的政治家,深沉、不茍言笑,甚至還有些陰郁。從此之后,他在官場上平步青云,先后做過江西巡撫、南京兵部尚書等,去世時,還任總督兩廣軍務(wù)。當然,這一切,是和他的圣賢理想不沖突的,他已經(jīng)建立起了手段與目的間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平衡,在他的心中,這就是他該做的一切,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功成自會
“龍場悟道”之后,找到了精神力量的王陽明重新開始了講學。早在34歲、還在京城做官的時候,他就開始了收徒講學的生涯,無非是對儒家經(jīng)典的解釋,這種講學可能為他博得了一些名聲。但在龍場的講學與以往不同,一方面他是在給當?shù)乩习傩盏暮⒆幼鲆恍┪幕占敖逃ぷ鳎詧蟠甬數(shù)厝藢λ膸椭?,另一方面,他對儒學有了自己從生活實踐中悟到的心得,有了自己的一套“教案”。遠近的讀書人聽說王陽明在龍場講學,紛紛過來求學,于是他便在龍崗山辦起了龍崗書院,這些學生中,近的有貴州的陳宗魯,遠的有湖南的冀元亨、蔣信等人。這時候,他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也有所改善,還是在當?shù)乩习傩盏膸椭?,建起了木屋?shù)間,一名“何陋軒”,一名“賓陽堂”,一名“君子亭”,從此不再住在山洞中了。王陽明在龍場弄出的動靜,引起了當?shù)毓賳T的注意,1509年3月,當時的貴州提學副使,也就是貴州省主管文教工作的官員席書,聽說了此事,也來向王陽明請教學問,一聽之下,大為折服,于是,他力邀王陽明到貴陽去講學,并修葺了文明書院,親自率領(lǐng)貴陽的學生,以師禮待王陽明。也就是在文明書院,王陽明系統(tǒng)地闡釋了他的“知行合一”學說。
◎圣學即心學
為了敘述的方便,在這里先做一個說明,“知行合一”被認為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構(gòu)成部分,另外兩個構(gòu)成部分是“心即理”和“致良知”,但實際上,這三者說的是一回事兒,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那么,什么是“心學”呢?就是強調(diào)人的良知來自他本人的內(nèi)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的環(huán)境和教育,一個人只要心里懷著做圣賢的理想,并努力去實踐,就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意義的人。圍繞這個核心,在不同的場合,就同一個意思,通過不同的舉例,王陽明說過很多不同的話,比如“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良知在人心,不在圣賢”等等,后來他更是將其總結(jié)成了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為惡是格物。”人們普遍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對宋儒陸九淵學說的繼承和發(fā)展,同時又是對陸九淵的“對手”朱熹所說的“格物致知”的批判和革命,因為朱熹認為外部環(huán)境里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道理,一個人通過探究這些事物的道理,日積月累,就能成為圣賢。但事實上,王陽明和朱熹說的還都是同一個道德問題,區(qū)別在于王陽明更注重人內(nèi)在的主觀因素,而朱熹更偏重外在的客觀因素,兩者在論題及邏輯性質(zhì)上,是沒有根本差別的。后來有一個階段,王陽明的學說被朝廷認定為是偽學,理由是他反對朱子的理學,其實那只是一種政治借口,與學術(shù)思想的邏輯性質(zhì)無關(guān)。
集心學之大成者的著作,非《傳習錄》莫屬。此書是王陽明的語錄、論學書信的簡集,為明代陽明學派的啟蒙典籍。當明代中葉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學術(shù)凋敝之際,王陽明像一個布道的詩人牧師,高高舉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幟,重新設(shè)定了人生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皞髁暋币晦o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因此此書強調(diào)“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門知行合一之教?!薄秱髁曚洝钒送鯇W所有重要觀點。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diào)圣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lǐng)在于體悟?qū)嵭?,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于口耳之間。中卷有書信八篇。回答了對于知行合一、格物說的問題之外,還談了王學的根本內(nèi)容、意義與創(chuàng)立王學的良苦用心;講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時,也精彩地解釋了王學宗旨;回答了他們關(guān)于本體的質(zhì)疑并且針對各人具體情況指點功夫切要。另有兩篇短文,闡發(fā)陽明的教育思想。下卷的主要內(nèi)容是致良知,陽明結(jié)合自己純熟的修養(yǎng)功夫,提出本體功夫合一、滿街都是圣人等觀點,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學體系齊備?!捌粕街匈\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先知般窺破蕓蕓眾生心中之“賊”,他要讓人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純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榮耀、完美和永恒。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陽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讓熙熙攘攘的眾生駐足聆聽。
◎治學
王陽明為什么如此熱衷于講學呢?一生當中,他講學的足跡遍布北京、南京、紹興等地,即使在戎馬倥傯之余,他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和弟子們嘮叨幾句。像他這樣一個天賦超群智力的人,難道真的不知道這些道理是幾句話就能講明白的嗎,為什么還要反復不厭其煩地絮叨呢?他宣揚人人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成為圣人,實際上就是肯定了人本來就是天生的,不是依靠后天的教育才成就自己的,那他為什么還要那么去誨人不倦呢?他難道不明白外在的教育培養(yǎng)不出圣賢嗎?他是非要通過這種方式來“立言”,把自己量身打造成一個標準的圣人嗎?當然不是,他怎么會這樣侮辱自己呢!他是想在世俗層面擴大自己的影響嗎?似乎也不是,他并不是一個在世俗方面有太多欲望的人。
答案是:他太寂寞了!
如果說他最初的講學,還是有一些功利想法的話,那么,龍場悟道后的講學,實際上大多數(shù)時候只不過是自己講給自己聽,是不斷堅定自我的一種方式!在龍場,他認識到了自己的生命價值,確立了自我,但他畢竟生活在一個社會群體之中,需要被他人所理解,誰又能不需要知音呢!從此后的行事結(jié)果來看,他的確做到了不為外界所動,但這種結(jié)果的產(chǎn)生,卻是經(jīng)過了許多次心靈的不斷斗爭才得以實現(xiàn)的,尤其是在不被外人所理解的情況之下。沒錯,在他的周圍,是聚集起了一批追隨者,但從《傳習錄》的內(nèi)容來看,這些追隨者都沒有真正理解他。這是一個沒有辦法的事實,每個人的天賦、智力、生命狀態(tài)和生活經(jīng)歷本來就不一樣,一個人要想真正理解另一個人,兩人在天賦和智力方面一定要對等才行。很遺憾,在這方面,他的那些追隨者沒有一個是和他一樣的人。更悲哀的是,在他的敵人中間,也沒有和他一樣的人,他們攻擊他的手段是那么的低劣,要么說他的學說是偽學,要么干脆誣陷他和朱宸濠一樣存在著謀反之心。至于他所致力維護的王道的代言人,更是不靠譜,根本認識不到他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優(yōu)秀的人當然只能自己說話給自己聽了,就像一個人行走在無人的曠野之中,情不自禁就要大聲唱歌一樣,唯其如此,他才能克服那種巨大的空曠與壓抑帶給他的孤獨與恐懼,唯其如此,他才能重拾信念、勇氣,大踏步地走下去并將這種行走賦予非凡的意義!
◎立功
在龍場謫居三年期限滿了之后,也就是在1510年,王陽明升任江西廬陵知縣,這一年他39歲,從此官道坦途,開始了他爭議叢生的后半生。
他的后半生,主要做過幾件這樣的事情:
1.1516年至1517年,也就是在他四十五六歲的時候,經(jīng)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陽明巡撫南贛汀漳等處,就是如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地區(qū),他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鎮(zhèn)壓了這里的多處農(nóng)民起義。
2.1519年,王陽明48歲,在這年的六七月,他在江西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造反。
3.1528年,王陽明57歲,他平定了廣西梧州一帶的土司叛亂。同樣在這一年,他感到自己來日無多,想回到紹興老家,最終卻死在歸途中的江西南安。
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平定寧王造反、平定土司叛亂,就是王陽明的“立功”之舉。對此,《明史·王守仁傳》做了如此評價:“王守仁始以直節(jié)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藩。終明一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