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之法,今于天下繆傳久矣。吾嘗求破人之桎梏,拆人之藩籬?;驗槌鯇W者指其通路。故作此文以述心學之法。
心學之法,利根之人必先參透何為心即理。
若按字面意思翻譯:本心即天理。常人所理解的也是這般含義。而后推出致良知的合理性,人為致良知是除私欲,還原本心也就是人之初心所用。而又把知行合一解作知行一致或為知行一體。但如此一來,實則是把知行合一于心學的體系中割裂了。
但實際上又是如何的呢?“心即理”其實是與孔子所倡導的“仁”有些類似,二者都是一種境界而非單純的概念。心即理也就是汝心與天道同的玄妙境界,常人或可達之,而不可守之,此也與孔子所言的顏回守仁類似,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這種境界,不為貪嗔癡所擾,亦不為常人之言語而所亂,心之所存,道之所存。此亦為心學之至高之境。
而知行合一呢?知行合一絕不是僅僅表述知行一致、知行一體那樣簡單。知行合一的關鍵其實落在“合一”二字之上。
“一”是什么?此處的 “一”是萬法歸一的“一”,也就是天道。
天道于人為本心,而顯于良知。
因畏而敬,因敬而順。
也便是《詩經(jīng)》所言:“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此便是對自身良知的敬畏。
畏是敬的本體,敬是畏的功夫,敬又是順的本體,順是敬的功夫。內(nèi)省不疚,功夫自得。
畏之,敬之,順之。故而知行依于良知,以合與“一”,即為天道。
知行合一也便是“知行”合于天道,依道而“知行”。
知行合一也便是所求心即理的功夫。
剛才說了這么多本體、功夫,有人或許不明白何為本體功夫。那么,我舉個例子。
刀是本體,那么用刀切菜,用刀作戰(zhàn)比武,用刀做飾品則都是對于本體而言的功夫。
包括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的“一”也就是一個中心,也就是儒家學說的“本體”。
接下來解致良知。
致良知其實是心即理與知行合一的副產(chǎn)品。
心即理即為心無私欲,純乎天理之境。故以致良知,不求日增,但求日減、今日遇事致良知,明日遇事致良知,除之私欲,以應良知之所發(fā)。
這也便是之前所言“因畏而敬,因敬而順?!?/p>
做事依良知而為之,其心去其一分私欲,存乎一分天理。以求達到最后的“心即理”之境。
而于此事上所得致良知之成果,又以知行合之。
這也便是之前提到的知行合一。
準確說,致良知是尋良知的過程,知行合一是運用良知合之天道的過程。
尋得良知,方可合之。
所以說致良知其實是心即理與知行合一的衍生產(chǎn)物。
自此,可以明確心學三大之法“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層次關系。
心即理是知行合一的本體,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本體。
若可求其本體,不必求其功夫。
利根之人若可達心即理之境,且可守之,不必先求知行合一。到達此境界,隨心所欲不逾矩,所知所行無不合于天理。不過是水到渠成的事罷了。
若可直接求得知行合一者,不必先求致良知。
故說:
利根之人求心即理;
中人以上知行合一;
中人以下致良知;
鈍根之人不必學心學。
此文末尾,敬以一言告之諸位:
心學者,實為求道之法則,而不可以法則為道。切記不可流入辭章之學,自入桎梏,溺于注釋,反倒支離。
大道之法,愈真切,愈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