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您好:真的好喜歡漢服,這么美好的服裝一定要普及開來!但是寬袍大袖的似乎不怎么方便,請問古人是怎樣天天穿著這樣的服裝勞作的呢?
訪客/玉嬋
編輯回復(fù):古人和今人都是一樣的過生活,所以也并非是天天盛裝,而是平日常穿著簡單方便的衣服,比如短褐。短褐是古代漢服的一種,又稱“豎褐”“裋褐”。這里的“短”不是長短的意思,“短”“豎”“裋”三字同音,都讀作“shù”?!岸獭蓖ā把V”,“豎”是豎裁的意思,就是通裁的上衣,也有童仆之意,因此“豎褐”也稱童仆之服。“褐”則指麻料、獸毛編織物。所以,短褐的原意是用粗麻或獸毛編織的粗布上衣。短褐亦引申為貧苦人、仆役的勞作裝、便服(包括了上衣下褲),或指地位卑下的人。到清末,短褐在小說、戲曲中稱短打??偨Y(jié)說來,短褐就是用粗布做的上衣下褲的男裝,上衣長度一般在臀部和膝蓋上下,一般作為百姓方便活動、居家休閑、勞動服裝或武術(shù)軍服(做訓(xùn)服)穿著,但不宜在禮儀場合穿著,屬于干凈利落的休閑服裝。
編輯您好:從上期雜志中學(xué)習(xí)了“刺客文化與俠義精神”,不由感嘆現(xiàn)今真是“江湖俠骨已無多”。不知道與“俠義精神”齊名的“國士精神”又是怎樣的一種文化呢?
訪客/明波
編輯回復(fù):季羨林老師曾從“禰衡罵曹”談及中國“士”的精神。他說:“我佩服的,文的是梁漱溟,武的是彭德懷。我佩服的就是敢頂,敢頂是中國的士。中國的士,是任何語言翻譯不了的,士可殺,不可辱,士跟中國這個俠呵,有聯(lián)系?!彼J(rèn)為把“士”翻譯成“知識分子”太淺薄了,認(rèn)為知識分子除了要有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骨氣。季老在晚年還一直在沉思“士”所代表的“道統(tǒng)”,這里的“道統(tǒng)”就是指真理世界??鬃诱f“士志于道”,在儒家看來,“士”是“道”的承擔(dān)者,明道與行道才是知識分子的終極使命。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儒家一直認(rèn)為知識分子個體的人格尊嚴(yán),體現(xiàn)的就是道的尊嚴(yán)。季羨林所佩服的梁漱溟和彭德懷,就是孟子所說的“不召之臣”在現(xiàn)代社會的化身。孟子說“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強調(diào)的也是季羨林所說的硬骨頭,即無論成敗進退,知識分子都應(yīng)以真理作為人生的最終依歸。只有當(dāng)“士”所依托的“道”,也就是真理的權(quán)威,遠遠超過君王的權(quán)威時,才是儒家所認(rèn)可的理想社會。想來這也是季老反復(fù)陳述“士”和“俠”的目的所在。
本版編輯/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