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餐桌浪費產(chǎn)生的緣由,有歷史的、現(xiàn)實的、主動的、被動的等等原因,頗為復雜……
據(jù)媒體報道,今年春節(jié)全國各地的很多高檔酒店的昂貴筵席預定量大幅減少,同時“光盤行動”、拒絕剩飯等行為蔚然成風。一方面這和當前政府倡導的抵制餐桌浪費和過度消費關系密切;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樸素節(jié)儉、厲行節(jié)約等觀念的深入人心。
但即使是在目前的社會風氣下,觀察每個飯店、酒樓的垃圾桶,也仍然可以看到大量因未吃完而被倒掉的食物。探究餐桌浪費產(chǎn)生的緣由,有歷史的、現(xiàn)實的、主動的、被動的等各種原因,頗為復雜……
吃的是“面子”和“人情”
很多人都明白,在中國,有時候吃喝絕對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欲,不管是豪華還是簡樸的一頓飯,背后都可能隱含著“文化”,這種文化的深刻體現(xiàn)便是“中國式飯局”。
中國式飯局的真正意義不在于“飯”而在于“局”,這個局將飲食與政治、商洽、人文因素等糾結在一起。這個局里不僅展現(xiàn)出吃飯講究的左右尊卑等外在禮儀,更包含諸多的隱形意味上,比如說跟誰吃、吃什么和怎么吃。好比說官員間宴請吃飯,除了滿足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以宴請作為交際方式:如下級討好上級、官員之間相互認識、廣結人脈等等,因此,在很多人心中,高檔而排場的吃喝,才能體現(xiàn)請客者的重視程度和有差別的官員等級。
“面子”是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現(xiàn)象,也是中國人最熟悉的語匯之一。文化大家林語堂認為,“面子觸及到了中國人社會心理最微妙奇異之點,是中國人調(diào)節(jié)社會交往最細膩的標準”。面子文化延伸到餐桌,浪費便是很自然的事情。為解決某些問題而請客,請客者認為,菜肴一定要高檔、豐盛,多多益善。否則,會顯得自己小氣,被客人看不起,丟面子,要辦的事情恐怕就會“黃”了。
與“面子”堪稱孿生兄弟的另一個詞語是“人情”。依照人情法則,資源支配者接受了別人的宴請或禮物,欠了對方人情,便有回報的義務。在宴會方面,愈豐盛、檔次越高、排場越大,欠下的人情也愈多。當對方開口要求幫忙時,資源支配者便難以回絕,所托之事辦成的希望就大了。
吃好喝好還得“?!焙?/p>
公款吃喝的陋習行之有年,點一大桌菜,讓客人吃菜吃到撐,喝酒喝到昏,主人才有面子,反正“公家出錢我出胃,吃喝為了本單位”。還有人說,國人好客,擺宴必盛,盛而則“?!?,只有吃剩了、浪費些,才顯得隆重、禮貌。一些官員尤其好“?!?,吃好喝好還得“剩”好。
2011年,在已公布的86個中央部門中,公務接待費年預算超千萬的部門達20個。在中央大剎吃喝風中,人們發(fā)現(xiàn),中高檔酒店的包間是浪費的重災區(qū),因為高檔酒店包間進行的多是公務、商務宴請。某記者拉著一家酒樓的廚師一起去查看餐桌浪費。只見一個公務宴請的包房里,客人走后,有四五個菜品基本沒怎么動。其中一道菜叫全家福,價值688元,里面的食材主要有鮑魚、魷魚、大蝦等,但就是這樣一個高檔次的大菜,客人卻吃了不到一半。這個公務宴請的就餐標準是15人4000元,人均消費270元左右。
在另一個包房,也是公務宴請,菜品浪費更為嚴重,三四道大菜客人吃了都不到一半,最后服務員只能將他們作為廚余垃圾倒掉。
一擲千金的商務宴請
當有記者問起一餐的消費時,某大酒店的一位服務員心算了一會兒,“光他們這頓飯頂我一年半工資了”。這位服務員口中的“他們”是指一位溫州商人和他宴請的客人。這些客人花費4.7萬元點了一桌菜肴,其中一條活魚價值4.2萬元。 服務員說:“這條‘大魚’是從溫州市的沿海捕撈的野生黃花魚,捕撈后直接從溫州空運過來,加上運費和加工費,共4.2萬元。其余的菜肴點了5000多元?!边@個客人是來投資的溫州商人,在我們酒店舉辦重要客戶答謝會,酒店在包廂內(nèi)有提醒客人節(jié)儉的提示牌,但對商務宴請的客人基本無效,他們更在乎的是面子,不是錢?!?/p>
“大魚只吃掉一半左右,剩下的菜基本沒怎么動,也不打包帶走,我們?nèi)沟袅恕5鹊浇Y賬時,看到賬單有4.7萬元,我們好幾個服務員都特別驚訝,但客人眼睛都沒眨,直接就買單了”。
對這種情況,另一家湘菜酒樓的工作人員也深有感觸,“商務宴請的食物浪費比較嚴重”。據(jù)這名工作人員介紹,酒店一般家庭聚會食物的浪費率平均約為30%,單位聚會和婚喪嫁娶的宴席食物浪費率則平均達50%,而商務宴請的食物浪費率經(jīng)常超過70%。
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今天,商業(yè)活動應酬頻繁,談生意、簽合同,哪個少得了大擺筵席?例如在商務宴請或招待政府官員時,主人都有意識地多要幾個菜以期給客人“留下好印象”,便于日后合作。這些請客者在自己日常的消費中則可能是比較節(jié)儉的。以致有人感嘆,“生意都是在酒桌上談成的,吃的不好,哪來的生意?不忍心也得浪費?!?/p>
“年年有余”等討吉心理作祟
“年年有余”是我國傳統(tǒng)的吉慶文化理念,對餐桌文化也有深刻影響。一些地方的婚宴和節(jié)假日宴請時,點菜為了圖個吉利,一般都是雙數(shù):四個涼菜、八個熱菜,被稱為“四平八穩(wěn)”;六個涼菜、六個熱菜,寓意“六六大順”;十個涼菜、十個熱菜,叫做“十全十美”。如此菜量使得一桌菜經(jīng)常剩下很多,浪費巨大。因此婚宴和節(jié)假日宴席往往成了餐桌浪費的“高發(fā)”地,但很多消費者卻不以為然,甚至還將這種浪費當成了顯示喜慶氣氛的必需手段。
2013年1月23日中午,家住濰坊市高新區(qū)的曹先生在濰城區(qū)金沙大酒店舉行婚宴,當日定的飯菜標準為每桌1288元,菜品近20種,各種盤子滿滿當當?shù)丿B了兩層。席間,親朋好友觥籌交錯,相談甚歡,但是動筷子的卻非常少,幾乎每桌上油膩點的菜都剩了不少。魚、四喜丸子等幾乎都沒碰過,葷菜還沒有上桌,一些客人就匆匆離開了。 婚宴結束后,客人們陸續(xù)離席,也有的客人開始打包,但是打包的人并不多。
看到滿桌的剩菜,新郎曹先生表示,大部分桌上的雞、魚、八寶飯等幾乎沒動,他們看著也覺得很可惜,比較心疼,但是也很無奈。這次婚宴所浪費的飯菜起碼有三分之一, 除了煙酒糖茶,他們收的禮金勉強能做到收支平衡。
“我們也不想浪費,但是結婚畢竟是人生大事,一生也就這么一次,親戚朋友都來參加自己的婚宴,別人的婚宴都是大魚大肉,自己的婚宴菜少了,面子上也掛不住。再說人家都湊了份子,要是菜上得不夠多,那多丟面子?。 辈芟壬坪跽f出了大多數(shù)新人的心聲。
年輕一代節(jié)約意識越來越淡化
在獨生子女政策下,家庭條件稍好的孩子,根本不懂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難?!爸袊健钡募议L,在對待孩子吃的問題上,很多是由著孩子的性子來,一大堆食物,孩子不喜歡吃的馬上扔掉,這樣很容易會讓孩子認為一切都來得容易,不需要節(jié)儉。即使是已經(jīng)成年的年輕人,在餐桌上也經(jīng)常沒有社會財富的概念?!斑@是我買的,你管我吃多少!”是很多年輕人在被批評浪費食物后的第一反應。
攀比心理為制造“餐飲消費神話”推波助瀾,尤其表現(xiàn)在年輕人身上,他們消費追求檔次、新奇,盲目效仿攀比,不顧自己的收入水平,不能量力而行,崇尚“今朝有酒今朝醉”。結果,在城市“負翁”層出不窮的同時,使得餐余垃圾也堆積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