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歷時四年多的全球限汞談判終有結果,首個汞限排公約《水俁公約》文本獲得147個國家的一致通過,并將在2013年10月于日本舉行會議,屆時,上述公約將開放簽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日本水俁地區(qū)曾發(fā)生了嚴重的汞污染事件,數千人因汞中毒而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端畟R公約》因此得名。
《水俁公約》對汞的生產、流通、使用及污染控制做出了具體安排,公約重申了“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并就資金機制和技術援助做出了安排。對于控制全球汞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同時也必將促進我國的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進一步深化。
而今在世界汞排放總量中占據25%以上比例的中國,正面臨全球性限汞帶來的壓力和挑戰(zhàn)。我國涉汞行業(yè)較多,在聯合國環(huán)境署已列明的11類50余子類的汞排放源中,中國涉及到的就占其中的40多個類別。首先,工業(yè)、小型金礦和燃煤電站是汞污染的重要來源,特別是氯堿行業(yè),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的生產工藝導致大量的汞排放。其次是醫(yī)療行業(yè)。含汞醫(yī)療器械主要包括水銀血壓計、水銀體溫計、食道擴張器、牙科使用的汞合金材料、一些人體測量儀器等。汞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應用是熒光燈。廢棄的含汞照明電器如果處置不當,以每年10億只計,釋放到大氣環(huán)境中的汞量就可達70至80噸。
我國的限汞措施正在持續(xù)推進。在2010年第一輪國際汞公約談判進行前,國務院批轉了環(huán)保部、工信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導意見》,目標是到2015年使包括汞在內的重金屬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6月,工信部正式下發(fā)了《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yè)汞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期望通過加大新型觸媒尤其是無汞觸媒的研發(fā),力爭實現中國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yè)的無汞化,并提出了兩個階段性指標:在 2012年電石法聚氯乙烯行業(yè)低汞觸媒普及率達到50%;到2015年,全行業(yè)全部使用低汞觸媒,每噸聚氯乙烯氯化汞使用量下降50%,廢低汞觸媒回收率達到100%。與此同時,在同年8月新疆舉行的中國石化聯合會議上,石化聯也提出了限汞三步走的目標。
自2006年始,我國開始嘗試無汞醫(yī)療活動,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和北京天壇醫(yī)院成為試點醫(yī)院,制定了減少30%含汞器械的目標。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正在加速限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