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之際,傳來張保慶的小說處女作《老三》問世的消息,讓我對這位一向敢于直言、嫉惡如仇的官員又平添了幾分敬重。2005年底,他從教育部副部長的崗位退下來之前,我曾問過他將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回答:“教育我干了三十多年,教育的事情從此不再管了。我要真正干兩件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一是練書法,一是寫小說?!?/p>
張保慶屬于一諾千金的人。這些年來,我們很多人會在這樣或那樣的場合相遇,可是,不管是與教育相關(guān)的盛大慶典,還是精英齊聚的高峰論壇,你再也看不到張保慶那高大魁梧的身影,也聽不到他高調(diào)談教育的聲音。這位自稱“年輕時也愛看小說,也有文學(xué)夢”的老頭兒,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
他也體會到寫小說并不是一件簡單和容易的事兒。
經(jīng)過長達兩三年時間的反反復(fù)復(fù)構(gòu)思之后,終于在2012年8月的某一天,張保慶覺得可以動筆了,于是貓進書房,以一天一個章節(jié)的速度,一氣呵成了這部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
這部名為《老三》的小說以“文革”后期北方山區(qū)一個小村莊為背景。小說的主人公——革命烈士的后代張鷹巖禍從口出,因膽敢“攻擊旗手”被開除黨籍、公職,下放到父母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臥虎崖大隊擔(dān)任小學(xué)代課教師。受到壓力和威脅的妻子為自保不得不離開了他,他帶上患難中收留的一只受傷小狗“老三”來到山村,于是一條介于人性和狼性之間的義犬,與一位被流放到山村的書生同生死、共患難的動人故事就此展開。
作者把主要的筆墨集中在“老三”這只狗身上。他以充分的想象力和擬人化的手法為老三設(shè)計了許多奇特的場景和奇妙的故事情節(jié)。比如,身上帶有狼的基因的“老三”,平時經(jīng)常去主人的一位朋友家玩耍。一天,它突然滿口是血地跑了回來。害怕傷害了朋友孩子的主人狠狠地踢了它一腳,便急忙跑去朋友家想了解個究竟,不想“老三”其實是跑回來邀功的,是它這個“大功臣”將潛藏在孩子身邊長達2米的大花蛇咬死,將孩子于危險之中救出。后來,成年的“老三”外出尋覓自己的愛情伴侶,和一只母狼產(chǎn)生了感情,還生了兩個小狼崽。一天,主人聽到門外有動靜,開門一看,原來是“老三”帶著“家眷”回來了,它們在門口站成一排,向主人表示感激之情。
最讓人感動的不僅在于“老三”的“情”,更在于它的“義”。它在解救落水兒童中表現(xiàn)的英勇執(zhí)著;它在人類階級斗爭中愛憎分明,巧妙地嫁禍于“人”的機敏;以及當(dāng)主人不堪凌辱跳崖自盡的一瞬間,它也隨之在黑夜中飛身一躍,壯烈而死……
至于為什么要寫狗?張保慶坦率地回答:“目的是為了寫人!”
借助“老三”這個形象,張保慶力圖表達自己對歷史、對“文革”、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并把獨特的人生體驗通過小說的形式留存下來,以期讓更多的人懂得生活、懂得怎么做人。
(責(zé)編:田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