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的小品《不差錢》中有這樣一句臺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活著,錢沒了!”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幽默,可也道出了老年理財?shù)木o迫與隱憂。
幾年來,我一直遵循理財?shù)娜笤瓌t,使我的晚年生活衣食無憂,充滿快樂。多年的理財實踐告訴我:老年理財,還真是門學問。
我和許多老年人一樣,退休后,面臨著許多“考驗”:兒女們雖已成家立業(yè),不需我們負擔,但他們立家不久,少有積蓄,還談不到“支援”我們,我們僅靠退休工資生活,因此,家庭收入有限;隨著年齡的增大,家庭的醫(yī)療支出、養(yǎng)老支出在逐年提高,如果毫無計劃地消費,我們也將成為“月光族”了。鑒于這種情況,我和老伴對我們的晚年生活進行了一番謀劃,制定了家庭晚年理財三原則,即保險、安全、便利。
“平時付出一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這大概是保險的共同社會功能。退休后,我們首先把參加保險列入家庭理財計劃的第一項支出。我們根據(jù)保險產(chǎn)品的特點,又經(jīng)過多方咨詢,先后購買了健康保險、醫(yī)療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不要小瞧了這幾種常規(guī)險種,真正用到時,確實幫了我們的大忙。前年夏天,老伴冠心病犯了,住院治療了半個月,醫(yī)療費花去近萬元。事后,兩家保險公司和醫(yī)保部門共為老伴理賠、報銷八千七百多元,等于老伴住了半個月院,只花了一千多元的醫(yī)療費。這讓我和老伴輕輕地舒了一口氣,我們打心眼里慶幸當初投保選對了“路”。
人到老年,不僅身體經(jīng)不起“折騰”,心理也不宜大起大落,大波大折。因此,我們在理財時,充分考慮到了理財產(chǎn)品的安全性。把家中的積蓄存入銀行,是目前比較安全的一種理財途徑。我們把家中的大部分積蓄存入了銀行,同時,還將每月的退休工資按比例送到銀行去零存整取。每個月,我們都到銀行去辦理存款、取款、轉(zhuǎn)存、取息等業(yè)務(wù),然后回家再一起研究存哪種存款方式好。想不到“金金計較”居然有這么多的樂趣!原本我們也考慮購買股票,但是覺得那種理財方式風險太大,時時刻刻都得關(guān)注著股市的行情,心時時刻刻都得“提溜”著,過這樣“提心吊膽”的日子不劃算,于是,我們便棄“股”轉(zhuǎn)“行”了。另外,我們還購買了安全系數(shù)更高的國債——來個姜太公釣魚,在家中靜靜地“坐以待幣”。
老年人平日里鬧個小病是常有的事,所以我們覺得存款必須是具有“便利性”——隨用隨取,以備不時之需。我們將存入銀行的錢分成長期、中期、短期三部分,即五年期、三年期和活期儲蓄。這樣,我們既得到了應(yīng)得的利息,又使手頭隨時有可用之錢。去年秋,大兒子考研,需要交學費5000元;二女兒買房首付需要6000元。孩子們把電話打過來,我們第二天就到銀行取出了活期存款,當天就匯入了他們的卡中——老伴說,此事不但辦得快捷,沒耽誤孩子們的事兒,還沒有損失利息,確實是一石二鳥啊。
我們的理財方式談不上“高明”、“高超”,只是根據(jù)我們的生活據(jù)實而定。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相信老年朋友們都有自己獨特而滿意的理財方式。不過,我和老伴始終認為:人到老年,只有參與理財,才會擁有一個生活無憂、心情愉快的晚年。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