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語抹殺我們的個人特質
網(wǎng)絡、春晚、電影、電視等媒體,都是制造流行語言的工廠。那些石破天驚的句子或者詞語,從一開始就注定被千萬人重復使用的命運。它們和使用者一起,為平靜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樂趣與色彩。但是,流行語的頻繁使用,也往往有一個被忽略的副作用,那就是對我們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的污染。語言的功能,是表達和交流每一個個體的情感和思想,當我們傾聽一個人的語言時,其實就是在傾聽這個人的內(nèi)心。人的內(nèi)心是千差萬別的,所以語言也一樣。一個人使用的詞匯、說話的語氣、設計的角度等等,都反映了這個人的個人特點,或者說這個人的獨特人格。
但一個人頻繁使用流行語的時候,能呈現(xiàn)他個人元素的內(nèi)容就基本被掩蓋了。他使用的是制造這一表達方式的人的詞匯或者句子,模仿別人的語氣,而且在力求模仿得越來越好。雖然有時也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事后總令人有看盜版光碟后的隱隱遺憾。所以我們可以說流行語污染了我們的語言,毀壞了語言的基本表達與交流能力。
掩飾我們的真實情感
歸納起來,頻繁使用流行語,可以起到掩飾內(nèi)心真情實感的作用:反正我說的是眾所周知的話,所以你無法知道我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梢韵胂笠幌拢绻阌龅揭粋€人,你跟他談事情的時候,他在多數(shù)情況下都在背誦流行語,那你還知道他在想什么嗎?而且,很多人使用流行語,是為了制造幽默效果,有時這種效果的確達到了,但仔細品味,卻有著夏天隔夜飯菜的餿味。畢竟那種幽默效果是曾經(jīng)已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那是在“盜竊”別人的版權。
某年春節(jié)晚會后,我曾經(jīng)看過一個帖子。樓主寫了一個極其好笑的笑話,跟帖者無數(shù)。在看跟帖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這樣一句話:樓主你太有才了。跟完帖后,我真心希望“太有才”這句話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因為它的出現(xiàn),毀滅了太多人的才華和獨創(chuàng)性,浪費了太多紙質媒體的版面和電子服務器的空間。
主動減少流行語的使用
流行語如果不被頻繁使用,那也不算是流行語。只不過要有一個分寸而已。如果一定要說一個定量,我選擇這樣說:任何人使用某一句流行語的次數(shù)不可以超過三次。如果超過這個標準,就表明,第一,你在逃避真實的表達和交流;第二,你在鉆知識產(chǎn)權的空子“盜版”;第三,你缺乏創(chuàng)造力。一切創(chuàng)造性的東西,都可能被模仿。但我們自覺地減少使用流行語的頻率,就能夠恢復語言在表達個人獨特體驗與智慧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