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新史觀,很多一線歷史教師都不會陌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習慣用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和革命史觀來教授歷史,這明顯已經(jīng)不符合新課改精神。通觀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可以發(fā)現(xiàn)其倡導三種史觀——文明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和全球史觀,這幾種新史觀已然成為近幾年高考命題者的“新寵”。因此,準確把握和運用新史觀,既是我們新課程教學的前提,也是備戰(zhàn)高考的基礎。筆者認為,一線歷史教師應當從史學觀念上去把握新課程內容的變動,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高三歷史復習中要用新史觀來整合歷史知識,追問所教所學歷史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于新史觀與新高考,楊寧一教授提到:解決新課標下考試測量的學科知識體系問題,首先要更新史學觀念?!犊荚囌f明》也提到:歷史學科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中可看出新史觀的理解和運用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高考復習中,應注重引領學生理解與運用新史觀,提高復習效率。下面筆者談談關于在高考復習中如何運用新史觀的幾點想法,以拋磚引玉。
一、用新史觀整合教材知識,使學生加深對階段歷史的全面認識
高三復習最忌“炒冷飯”,正確理解并有效整合相關史實對提高復習有效性至關重要。在復習過程中有效運用新史觀,可以培養(yǎng)學生有效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內容,可以用現(xiàn)代化史觀進行重新整合,在這一新史觀的指引下,將三本必修中的相關內容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簡單列表如下:
二、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解釋,運用新史觀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歷史有時是“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對同一歷史事件所做的解釋和評價可能截然不同。如工業(yè)革命這個考點如果從侵略史(侵華史)、文明史、全球史、近(現(xiàn))代化史、社會生活史等不同史觀呈現(xiàn),得出的結論可能大相徑庭。如果再輔以典型試題來訓練學生,就有助于學生更好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史觀是什么?史觀就是看待歷史問題的角度。指導學生運用新史觀來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時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例1】 用多元史觀解讀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問題。
(1)革命史觀——它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顯標記。
(2)現(xiàn)代化史觀——它是中國工業(yè)基地、技術中心、商業(yè)中心和金融中心,對推動中國經(jīng)濟和社會現(xiàn)代化發(fā)揮了帶頭作用。
(3)整體史觀——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lián)系,使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體系。
(4)文明史觀——它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明最早開始走向近代工業(yè)文明的地方。
【例2】用多元史觀解讀歷史時期:下列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現(xiàn)象,運用何種史觀會評價較高或較低?并請說明理由(略)。
【例3】用多元史觀解讀歷史事件:新中國成立的影響。(材料略)
(1)革命史觀——新中國的建立,標志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勝利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束,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2)現(xiàn)代化史觀——新中國的建立,為現(xiàn)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
a.政治上: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b.經(jīng)濟上:建立了新的經(jīng)濟制度,為實現(xiàn)國家繁榮和人民富裕創(chuàng)造前提。
c.思想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全面繁榮提供條件。
(3)社會史觀——新中國的建立,帶來婚葬禮俗的改革,如由土葬改為火葬,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時尚,促進了思想的解放和社會風氣的轉變。
一線教師平時應該認真研究新理論和新高考,在課堂教學和試題命制中不斷滲透這些新課程理念和高考信息,用不同的史觀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