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試驗以泰農18、濟麥22為試材,研究不同播期對冬小麥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結果表明:隨播期推遲,小麥生育期推遲,穗數逐漸降低,產量及千粒重先升后降,產量峰值出現在S2處理;泰農18隨播期推遲穗粒數先升后降,而濟麥22則先升后降,之后又升高。
關鍵詞:播期;小麥;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2.1+10.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2-0083-03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1],特別是暖冬的出現,改變了小麥冬季生長發(fā)育狀況,繼續(xù)按傳統(tǒng)的適期播種,容易造成麥田冬季生長過旺,有的甚至在春節(jié)前就開始拔節(jié),若遇冬季或早春寒流襲擊,會造成大面積麥田受凍,影響小麥產量的提高[2]。播期、氮肥運籌方式和密度等均為小麥粒重及產量的重要影響因子[3~5]。本試驗以黃淮海地區(qū)普遍種植的大穗品種泰農18與多穗品種濟麥22為試驗材料進行播期試驗,以期為確定冬小麥的合理播期提供理論依據。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大穗品種泰農18,多穗品種濟麥22。
1.2試驗設計
以近年當地常規(guī)播期為對照,試驗設5個播期,分別為9月26日(S1)、10月2日(S2)、10月8日(S3)、10月14日(S4)、10月20日(S5)。每個播期一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6 m2(3.2 m×5 m),小區(qū)間隔40 cm。小區(qū)四周設3~5 m保護行,重復間設0.4 m的觀察道。隨機區(qū)組設計,重復3次。
播量以基本苗為標準確定,具體根據小麥的千粒重、發(fā)芽率、田間出苗率等因素計算。本試驗中濟麥22的播量為基本苗180萬/hm2,用種量為98.85 kg/hm2;泰農18的播量為基本苗240萬/hm2,用種量為130.56 kg/hm2。按照高產田措施施肥及進行其它管理。
1.3試驗地基礎地力與播種方法
試驗地基礎地力:有機質1.24%,全氮0.13%,堿解氮81 mg/kg,有效磷24 mg/kg,速效鉀102 mg/kg。玉米秸稈還田并施30 kg/hm2腐熟劑,施足底肥,旋耕后耙壓,人工開溝按每行播量人工撒播,播后鎮(zhèn)壓。播種力求均勻,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
1.4數據處理
數據用Excel 進行處理,統(tǒng)計分析采用DPS數據分析軟件進行。2結果與分析
2.1播期對小麥生育期的影響
由表1可知,泰農18、濟麥22隨播期推遲,出苗期延遲,而抽穗期、成熟期除處理S5延遲外,其它處理間無差異;隨播期推遲小麥生育期有縮短趨勢,濟麥22的生育期長于泰農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