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是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重要病原體,該病毒病是極為復雜、呈多臨床類型表現的傳染病,給世界養(yǎng)牛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本研究從疑似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的糞便中分離得到一株病毒能使MDBK細胞產生細胞病變,經RT-PCR檢測及擴增產物測序進一步證實,該病毒為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TCID50測定該病毒的滴度為107.15TCID50/ml。該病毒株的分離鑒定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病毒;分離;鑒定
中圖分類號:S852.65+3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02-0041-04
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 (Bovine Viral Diarrhea-Mucosal Disease,BVD-MD) 是由牛病毒性腹瀉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而引起的一種重要傳染病,臨床上以發(fā)熱、腹瀉、黏膜糜爛、潰瘍、白細胞減少、持續(xù)感染與免疫耐受、免疫抑制、懷孕母牛流產、產死胎和畸型胎以及致死性黏膜病為主要特征[1,2]。該病呈世界性分布,廣泛存在于美國、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匈牙利、加拿大、阿根廷、日本、印度等國家[3]。BVDV不僅可感染牛,也能感染綿羊、山羊、豬、鹿和其它反芻動物。1946年美國人Olafson等首次發(fā)現并分離出BVDV,1983年我國李佑民等首次從流產胎兒的脾臟中分離到BVDV。BVDV屬于黃病毒科(Flaviviridae),瘟病毒屬(Pestivirus),與豬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和綿羊邊界病毒(Border Disease Virus,BDV) 同屬,存在抗原相關性,在血清學上存在著交叉反應,而且能夠突破宿主特異性發(fā)生交叉感染[4]。根據BVDV病毒基因組5′端非翻譯區(qū)(5′NTR)序列比較,把BVDV分為牛病毒性腹瀉病毒Ⅰ型(BVDV-Ⅰ)和牛病毒性腹瀉病毒Ⅱ型(BVDV-Ⅱ)[5,6]。根據BVDV可否使體外培養(yǎng)的傳代上皮細胞發(fā)生病變效應,可分為兩個生物型(biotype):致細胞病變型(cytopathic,CP)和非致細胞病變型(noncytopathic,NCP)[7]。兩種生物型的病毒雖然與宿主細胞的作用不同,但BVDV只有一種血清型。BVDV感染情況復雜,持續(xù)性感染個體癥狀隱蔽。動物帶毒率高,特別是BVDV嚴重影響感染動物的繁殖,因此給全球畜牧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8]。因而被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OIE)列為發(fā)病必須上報的動物傳染病之一。本研究采集山東省某牛場發(fā)生嚴重腹瀉癥狀的病牛的糞便,并對其進行了分離和鑒定,BVDV山東株的獲得為BVDV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牛腎細胞(MDBK )由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奶牛研究中心實驗室保存;DNA Marker DL2000 購于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DMEM細胞培養(yǎng)基、新生馬血清、胰蛋白酶為HyClone公司生產;MiniBEST Viral RNA/DNA Extraction Kit,TaKaRa pimeScriptTM RT-PCR Kit,LA Taq酶,dNTP, RNA酶抑制劑,均購于寶生物工程(大連) 有限公司。病料樣品為山東省某牛場發(fā)生嚴重腹瀉癥狀的病牛的糞便。
1.2病毒培養(yǎng)
1.2.1病料的處理取腹瀉奶牛糞便,用PBS(含10% 雙抗) 1∶5 稀釋。3 000 r/min 離心10 min,得到的上清液經0.22 μm 濾膜過濾除菌后得到病料處理液。
1.2.2病毒的接種選擇生長旺盛的MDBK單層細胞,棄去營養(yǎng)液。按細胞培養(yǎng)瓶1%的量接種病料處理液后37℃感作1 h,棄去感作液,加入維持液(2%新生馬血清的DMEM)于5%CO2、37℃培養(yǎng)。12 h觀察細胞病變,培養(yǎng)24 h后收毒。細胞毒反復凍融3次后再次接種MDBK 細胞,如此傳3代,收獲的細胞毒用于其它試驗。
1.3RT-PCR 鑒定及序列測定分析
1.3.1引物的設計合成根據已發(fā)表的BVDV NADL 株、Osloss 株、Orengon C24 等毒株的全序列的5′UTR保守區(qū)設計BVDV檢測引物及分型引物[9,10],引物序列信息見表1,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合成。稀釋成20 μmol/L,-20℃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