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往來于武漢與北京之間,總能遇上一些讓人玩味的情節(jié)。比如乘出租車,在武漢,坐上車后,出租車司機便問:“你去么位子(地方)?”一種典型的契約關系,對于出租車司機來說,你坐上我的車,就是我的顧客,我聽你的。在北京,出租車司機的問法不一樣,而是問:“咱去哪?”一個“咱”字,很是親切,意思好像是說,你上了我的車,我們就是一個道兒上的,不分彼此。對武漢出租車司機的問法我并無貶損之意,契約從來都不是溫情脈脈的東西,好與歹皆在其中,但畢竟厘清了關系,也就無可厚非。
在你來我往的流動中,我們的世界才得以在嘈雜中顯示出難抑的生氣。只是當物質(zhì)或是追求物質(zhì)的方式有些冰冷的時候,我們精神中的柔軟,似乎更樂于承受一份親切,這親切來自一種尊重一種體貼,也來自一個微笑一句暖心的話語。這份親切總能化干戈為玉帛為繞指的柔情,總能在冰雪中孵出清脆的鳥聲。
這事發(fā)生在河南焦作。一個9歲的小女孩乘公交車時,因為擁擠,不慎被車門夾了腳。駕駛公交車的是一位女司機,她聞訊急忙上前安撫小女孩,問小女孩傷著腳沒有。小女孩說,腳倒沒傷著,只是剛買的新鞋給弄壞了。女司機當即表示買雙新鞋賠給小女孩。這事本來平靜地過去了。哪料,小女孩的母親趕到了現(xiàn)場,見小女孩的鞋被擠壞了,不問就里,極其粗暴地抬手就打了女司機一個耳光。如此不堪的場面頓時嚇壞了小女孩,她死死地拽住母親的手,哭喊道,“媽媽,不是阿姨的錯,不怨阿姨?!毙∨⒆叩脚緳C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說:“對不起,阿姨,你沒有錯,是我媽媽錯了,我代她向你認錯?!?/p>
其實,這事已過去了大半年,但這位9歲小女孩的舉動,時不時地就會在我的腦子里晃過,而我又總是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起一幅風景照,它們之間看上去并不相關。初春的山巒,綿延著萌動的新綠,一柱山峰兀自聳起,靜靜地立在藍得醉人的天空下;峰巔上安臥著一抹潔白的積雪。此時,自絕對晴好的東方的天際,有花苞般粉嫩的晨曦洇過來,浸潤于峰巔的積雪中,那抹積雪即刻就被渲染成天空中悅目的新橙。不錯,這便是這個世界的詩意,這便是我們渴望的祥和。
那些親切的東西并未走遠,它仍留在我們的生活之中。當我們的孩子比我們更能超越現(xiàn)實的寒涼,更能接近我們的詩意和祥和,我們在羞愧之余,就更有理由憧憬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