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央視的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一個感人的鏡頭出現(xiàn)在眼前:從小患小兒麻痹癥的北京媽媽寇敏君坐在輪椅上,他的兒子推著輪椅一路風塵仆仆地向前走,母子倆的終極目標是祖國西南邊疆的西雙版納。因為母親在少年時代就向往這個神秘而美麗的地方,那里有綠孔雀、竹樓、傣族風情和熱帶雨林,美不勝收的風光早就吸引了她,她想去那里旅游??墒?,她是靠拐杖行走的人,出行只能坐輪椅。
26歲的兒子樊蒙知道母親一直想去西雙版納一游。他經(jīng)過充分準備,決心用輪椅推著母親去旅游,母子倆從北京出發(fā),途經(jīng)河北、河南、湖北、湖南、貴州、云南等省市,每天走10個小時,步行30-60公里,經(jīng)過100天的長途跋涉,坐在輪椅上的母親終于到達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
我粗粗算了一下,這對母子在100天里,至少行走了5000公里的路程。記得當年我在部隊參加一年一次的千里野營拉練,連續(xù)3年才走了4000公里路,深知其中的辛勞和甘苦。樊蒙作為兒子,一路上要照顧殘疾的母親,我無法形容他行走的艱難。若不是為了報答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實在難以想象誰有這樣的毅力能去實現(xiàn)“推著母親去旅游”的計劃。
其實感恩不限于血緣之親。只要你得過別人的恩惠之舉,都應(yīng)該懂得感恩。3年前,在上海一家建筑工地打工的河南商丘農(nóng)民李敬齋突然辭職,奔赴廣東照料一位恩人——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教授袁浩。原來20年前,李敬齋先后遭遇兩次車禍,斷腿沒有治好,只能靠拐杖行走。他懷揣僅有的2000多元錢,慕名到廣州找攻克股骨頭壞死難題的袁浩教授求醫(yī)。當時住院押金要交10000元。李敬齋扔掉拐杖,跪倒在地,說俺是農(nóng)民,沒有這么多錢啊。
袁教授請示醫(yī)院領(lǐng)導幫他減免了部分醫(yī)藥費、住院費,并為李敬齋的妻子安排當臨時清潔工,以補貼生活費用。袁教授親自為李敬齋做手術(shù),手術(shù)非常成功。出院結(jié)賬時,李敬齋欠下了1000多元醫(yī)療費,夫妻倆要求以工抵欠款,被袁教授一口拒絕了,他自己出資替他們付清了欠款。還買來火車票讓他們早日回家。
身體康復(fù)后的李敬齋在上海打工了十多年。 2008年4月,他通過日常的書信來往,得知袁教授的夫人中風。他辭了職趕回家鄉(xiāng),陪同妻子到廣州,讓妻子全天陪護照看她。而他自己則留在了廣州打工。一年之后,袁教授突發(fā)腦溢血中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李敬齋辭去工作,無償擔當起袁教授的“私人陪護”。夫妻倆“一對一”精心照料袁浩夫婦,幫助老人家逐步康復(fù)。
最近有條新聞讓我意識到,感恩之事不分國界和民族,只要是善良的人都會施恩或感恩。一位年長的猶太人從美國來到上海“探親”。他說自己小時候住在舟山路,靠近提籃橋附近。當年在上海避難期間,鄰居是一位上海阿姨,曾經(jīng)教過他畫畫。他這次來上海,就是特地來尋找這位上海阿姨的,感謝她當年對自己的關(guān)愛。如果上海阿姨愿意的話,他要接她到美國去養(yǎng)老??墒牵瑤资赀^去了,雖然老房子還在,但上海阿姨找不到了。新聞晚報刊登了記者的報道。我很關(guān)注尋人的結(jié)果。因為我從小生活在這個地段,原先的家是老房東借給猶太人開辦的小診所。上世紀七十年代,行醫(yī)的猶太人重回上海故地,找到了診所也就是后來我的家,與我母親和弟弟一起合了影。我多么希望眼下的這位猶太人也能找到好鄰居,成全一段佳話啊。因為上海阿姨做了一件很小的事,而“尋親”的猶太人卻牽掛了幾十年,并要用自己的方式來回報。
我崇敬踐行感恩的人。這種由心而發(fā)的“你對我有恩,我對你有情”的行為,就像生活在心靈里的春天和秋天,雙方在溫暖和收獲中互動,感受人間的真誠美好。
谷春林摘自《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