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體內存在著一股難以理解的力量,
你可以叫它“欲望(desire)”或者“需求(need)”。
它們有時候看起來很簡單。
每個人似乎都有相同的欲望和需求,餓了就想吃,困了就想睡。
那些人類的本能欲望嵌合在我們的基因中,流淌在進化的漫長歷史長河里。
幾乎沒有人能夠抵御關乎我們生存的“本能”欲望。
它們有時候看起來很復雜。
每個人似乎有自己獨特的欲望和需求。
有的人對金錢、名聲和地位充滿渴望,有的人則對思辨、關愛和藝術充滿敬畏;
有的人只需要自己的認可就可微笑,有的人卻需要全世界的追捧才能入眠。
這些欲望和需要帶著“個人化”的光環(huán),因此也閃著神秘的色彩。
及時享受便成癮
心理學上是如何定義“欲望”或者“需求”的呢?比較經(jīng)典的理論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1943年提出,他從進化、心理和文化的角度將人的多種復雜的需求進行了整合,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主要包括: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安全需求(safety)、愛和歸屬(love/belonging)、自尊(self-esteem)和自我實現(xiàn)(self-actualization)。
盡管這個理論的年代比較久遠,并且沒有考慮到進化、社會和文化對人需求的影響,但是仍然很清晰地總結出人的需求。馬斯洛的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基礎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如食欲)才能有能量去實現(xiàn)較高層次的需求(如自尊),需要注意的是需求盡管有層次并非代表著高低,所有的欲望都應該得到合理和理性的認識和對待,不能說吃喝拉撒相對于風花雪月就是低級、粗俗和不值得關注的。了解是干預和管理的基礎,只有承認和理解自身存在的欲望和需求才能真正掌控它們。
但是需求真的像馬斯洛說的那樣層次分明嗎?也不一定。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明明就不餓,可是當自己傷心、焦慮和感情空虛的時候經(jīng)常會暴飲暴食,通過吃東西來發(fā)泄情緒。食欲的滿足和某種心理需求的滿足有著意外的聯(lián)系,這也是很多人肥胖和難以減肥的原因,人類盡管不再受饑餓之苦,卻擺脫不了“心理需求”的控制。還有,并非每個人都會獲得各個層次的滿足。人類有尋求快樂的本能,并且有的時候真是非常懶惰,相對于耗費心力得到某些成就,很多人更容易沉迷于及時和方便的享受,忽略這樣的享受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如眾多的成癮者,無論是毒品、游戲,甚至是隨著老虎伍茲出軌而被大眾熟知的“性成癮”。在這些成癮行為面前,人類的需求變得單一,生命變得單調。
延遲滿足易成才
了解你自身的欲望和需求是管理它們的基礎。這里牽扯到一個哲學性的問題:欲望需要管理嗎?
在國內當下的社會文化下,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關于“人欲”問題,我們必須承認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朱熹所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欲?!边@樣的理念確實禁錮了人的自由,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但是反觀西方所謂的“自由主義”思潮,他們一味地吹捧所謂的“人權”和“自由”,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和理由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加節(jié)制,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如艾滋病等疾病的傳播和擴散。
所以說,在了解和尊重欲望的基礎上,欲望需要一定的節(jié)制。那什么樣的人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欲望呢?心理學認為:延遲滿足能力好的人,能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欲望,因此也能更好地經(jīng)營自己的生活,并且,這樣的能力從小就顯現(xiàn)出來了。
首先來解釋一下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延遲滿足主要是由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提出的,指的是為了更大、更長遠的獎勵而忍受眼前的獎勵誘惑的能力。
為了研究“延遲滿足”的能力,沃爾特·米歇爾教授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她和同事們在二十世紀60~70年代所做的“棉花糖實驗”。實驗人員在4歲孩子面前放了一顆棉花糖,然后告訴他們有兩個選擇:(1)搖一搖鈴鐺就結束實驗,然后就可以吃掉棉花糖;(2)一直忍著吃棉花糖,直到實驗人員15分鐘后回來,然后就可以吃兩顆棉花糖。這個實驗對很多孩子來說很有挑戰(zhàn)性。你能想象一個4歲的孩子想吃而又忍著不吃的可愛表現(xiàn)嗎?真是難為他們了。
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有一些孩子不能忍受棉花糖的誘惑,15分鐘沒到就搖鈴吃掉棉花糖,但是有一些孩子抵擋住誘惑堅持到實驗結束。能夠抵擋住棉花糖攻勢的孩子們采取了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如蒙上眼睛,唱歌,躲在桌子底下等等。
那么,延遲滿足的能力對人的發(fā)展究竟有什么影響呢?很多年過去了,研究者再次找到當年那些做“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了相關的心理測量,結果發(fā)現(xiàn)當年那些延遲滿足能力較好的孩子擁有更高的課業(yè)成績、更好的自我控制和自尊水平等等。也就是說,小的時候你能抵擋一顆棉花糖而獲得兩顆棉花糖,長大了就更可能抵擋住游戲和電視劇的誘惑而獲得好的學習成績。
“棉花糖”唾手可得
有人就抱怨了:現(xiàn)實生活中可不是只有“棉花糖”這樣的小小誘惑,也不僅僅是二三十年前小說和電視的誘惑,進入21世紀后,我們有了網(wǎng)絡,那上面的誘惑多了去了。當然,網(wǎng)上有各種各樣的游戲、視頻和人機互動,人們只需輕輕點擊鼠標就能獲得想要的信息和資源,這種“便利性”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高效,同時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誘惑和危險。生活中突然充滿了唾手可得的“棉花糖”,但是沒有人對你強調吃掉“一個棉花糖”就不會得到“兩個棉花糖”的后果,所以很多人就開始失控了。
首先是一部分人的網(wǎng)絡成癮問題。社會上針對“網(wǎng)絡成癮算不算心理疾病”,曾經(jīng)展開過熱烈的討論,現(xiàn)在也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需要更多的探索。其實網(wǎng)絡作為一種工具并沒有利弊,它只是讓一切變得更加簡單和快捷。這是一把雙刃劍,負面效應就是降低了人們抵抗誘惑的能力。比如購物成癮,游戲成癮,看電視劇成癮等等行為的出現(xiàn),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
再就是對于大眾群體來說愈演愈烈的“拖延癥現(xiàn)象”。拖延癥(procrastination)指的是傾向于做簡便和自己喜歡的任務,而拖延重要和困難的任務。想必大家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明天就要交期末論文了,自己一邊寫論文,一邊不停地刷新人人或者微博等,也許最后任務能夠按時完成,但是效率低下。安德魯(Andrew Thatcher)等人(2007年)對拖延癥、網(wǎng)絡不當使用和網(wǎng)絡沉迷三個主題進行了研究。1300網(wǎng)民的問卷研究結果表明,三個變量之間存在著顯著正相關。網(wǎng)絡的不當使用和沉迷,都會促進拖延行為。也就是說網(wǎng)絡降低了我們抵御誘惑的能力,讓拖延愈演愈烈。這個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擺脫拖延癥,也許該好好地學習正確使用網(wǎng)絡。
購物去更遠超市
以上,我們認識了人究竟有哪些欲望,并且一個人的欲望需要管理。介紹了一個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抵抗欲望的攻擊,從此過上幸??鞓返纳?,當然網(wǎng)絡時代為“延遲滿足”能力的獲得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盡管我們一次又一次相信過“宿命論”,特別是當生活中的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但是很多人也一次又一次地向我們證明,通過努力會改變自身的命運。說到人生管理,很多人都會想到時間管理,因為時間是可以量化的,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欲望管理”。我這里用了“管理”而非控制,是希望人們能夠證實自身存在的欲望,不以欲望為恥,同時也要警惕自身的欲望,給它們的滿足選擇合適的時間、地點和對象,占領生活的主動權,不要成為欲望的奴隸。
那如何做呢?參照“延遲滿足”的理論,當面對不當?shù)恼T惑的時候請保持一點理智。要想想“吃了一顆棉花糖”就會失去“兩顆棉花糖”的未來后果,這樣能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有人不同意說:但是遇上自己不能抵抗的誘惑,魂兒都沒了,誰還能想那么多。說的也對,那么有什么好辦法能增加控制力呢,怎么能在面對欲望來襲時再稍等一會兒呢?
在臨床心理學中認知行為療法有一個經(jīng)典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滿足欲望的難度。比如今天你心情抑郁又想暴飲暴食,離你家有兩個超市,選擇去較遠的那個;比如不自覺地想上網(wǎng),那么在你清醒的時候將聯(lián)網(wǎng)的程序設置得復雜一些;比如你電視劇成癮,那么硬盤中不要儲存視頻,每次都要去網(wǎng)上直接下載……
這些有用嗎?當然有用,一個人對自身生活的控制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過日常的生活小事不斷積累的。這次你選擇了在宿舍坐5分鐘才開始去超市購物,下午你可能會在宿舍待10分鐘,下下次也許就會選擇去較遠的超市,再一次也許就能控制自己的食欲了。獲得對自己的控制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和毅力。
所以,下次,當你再遇上了不可遏制的欲望,告訴自己稍等一下。當然這并不是簡單的一件事兒,如果自己做到了,要及時獎勵自己進行強化,久而久之,你也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從而讓滿足欲望成為一種人生的享受,而非負擔。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