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園是中國近現(xiàn)代山水畫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虔誠之心堅守藝術凈土,以勤勉之力耕耘于紙硯之間,生前璞玉華彩未得顯現(xiàn),身后卻贊譽如潮。李可染對黃秋園的藝術風格做了總結,曾題辭曰:“黃秋園先生山水畫有石溪筆墨之圓厚,石濤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華,自成家法。蒼蒼茫茫,煙云滿紙,望之氣象萬千,撲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嘆服。”此言既是指出黃秋園風格出處,又是肯定其對傳統(tǒng)繪畫技法傳承與融匯的成就。同時,李可染稱黃秋園已“自成家法”,這并非溢美之詞,我們細細揣摩其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其既非二石,又非王蒙,畫中除了傳統(tǒng)的筆墨技巧外,有著鮮明的個人風貌,還有著一定的時代特征。這種時代特征并非當時流行的焦點透視,也非當時為歌頌所畫的橋梁、紅旗,而是畫面本身,黃秋園在運用傳統(tǒng)筆墨的同時,在那層層疊疊的點染中強化了對畫面形式美感的追求,這一點與古代山水畫有所不同,卻與現(xiàn)代繪畫某些要求暗合,因此黃秋園的山水畫除了恪守傳統(tǒng)以外,也顯露了近現(xiàn)代山水畫發(fā)展的端倪,由此得到各派人士的認可。
近現(xiàn)代山水畫從晚清開始變革,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的90年代,在這個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的帶有文化改造色彩,常把社會革命和繪畫變革放在一起,但無論何人說其“倒退”或“死亡”,都無法阻擋其發(fā)展與存在。它的整體趨勢大約是:1、注重真景實物,一改四王僵化之風。2、注重畫面形式美感和結構關系,強化對比效果。古人山水畫強調“可游、可居”,而近現(xiàn)代山水畫重點強調“可觀”,因此畫面整體視覺效果成為最終目的。3、積極創(chuàng)造個性化。古代成名的山水畫家都有自己的風格面貌,但由于注重傳承,圖式彼此差異不大,近現(xiàn)代山水畫家除了傳承以外,更注重自我語言的獨特性,因此圖式差異很大。以上這些趨勢雖不能包括全部山水畫,并且要除去摹古、仿古的作品,但從大部分繪畫來看都沿著這個趨勢發(fā)展,也包括黃秋園在內,如果他的眼光只停留在二石、山樵畫上,也就屬摹古之作,但其“自成家法”之后,也具有了同樣的趨勢。
首先,黃秋園的山水畫取景與古代較為不同,多取景深遠,畫山中蔥蔥郁郁之景。這與他數(shù)次游覽廬山、井岡山不無關系。他飽覽勝境,目識心記,才能畫出與古人不同的風貌。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取景有“三遠”之說:平遠、高遠、深遠。在古人山水畫中,平遠和高遠最為常見,取景多是遠觀其山,人在山外,表現(xiàn)山川多似春秋之景,山石骨骼盡露,樹木皆長在山石頂部,與山石兩分,樹木之上留白,或水或云,將層次推遠,達到咫尺千里的效果。而黃秋園的山水畫多取景深遠,畫山中之景,人在山中,并且樹木繁雜,表現(xiàn)山川多似盛夏之景。在中國山水畫中,深遠之景最難處理,中國畫的透視方式是散點透視,較為適合表現(xiàn)平遠和高遠,而深遠是要向縱深方向擴展視角,除了向上、下、左、右平移視角之外,更需要物與物之間相互掩映遮擋,層次越多越好,而常用的勾與皴的技法就難以達到較好效果,非積墨、渲染不可。黃秋園積墨有獨到之處,點染結合,深而不膩,黑而不死,近處觀見線見筆,遠處看渾厚華滋,含煙帶雨。在其中樹石相互交錯,彼此掩映,渾然一體,雖然遵循古人畫法,但已是蔥蔥郁郁,一派茂盛之象。
其次,強調畫面整體的黑白灰關系,強化畫面對比的形式美感。正是由于黃秋園采用深遠構圖,并且選擇積墨技法,使得畫面容易達到黑白灰的強烈對比效果,同時也使得其畫作帶有近現(xiàn)代山水畫的特征。黃秋園的畫整體性極強,無論畫中內容多么豐富,石是山中之石,樹是山中之樹,都蘊育在山中;小溪、云氣的留白都是精心布置,如畫龍點睛一般。遠山也不是高聳突兀,與近景形成合圍之勢。整幅畫就是一座山川,畫面的陰陽,已不是一樹一石,而是山川與紙白的對比,這種黑白的強烈對比,使畫幅輪廓獨立成形,其形式感油然而生。這種形式感是來自用千點、萬點籠罩的整體性中。近現(xiàn)代山水畫名家中,黃賓虹、李可染二人畫法雖然不同,一個結合了筆與墨,另一個結合了光與墨,但都體現(xiàn)了畫面統(tǒng)一而明確的黑白灰關系,這種強烈的色差對比正是形式美感的主要表達方法之一。
再次,黃秋園的山水畫強調物象邊緣規(guī)則化、幾何化,強調畫面結構的形式美感。畫面的形式美感較多體現(xiàn)在物象的邊緣。物象與物象的關系、物象與空白的關系都敏感的表現(xiàn)在邊緣輪廓上,它將畫面分割成一塊塊有意味的形狀。這些邊緣輪廓幾何化程度越高,畫面的形式美感越強。黃秋園所畫之樹無論主干如何虬髯盤曲、枝條如何縱橫交錯,其樹葉排列一般都是三角形或梯形。若孤立看此樹,尚有不自然之感,總覺外輪廓過于僵硬,但從全局來看,卻覺渾然天成,樹木之間、樹石之間彼此契合,結構緊密。猶如亂石砌墻,石塊之間交錯排列,不能隨意抽取移換。這種方式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之父塞尚的觀點十分相似,塞尚拋棄了模仿自然繪畫方法,轉而強調畫面內在結構,強調物象與物象之間的結構關系,并且將物象簡化成幾何形狀,追求“堅實和持久”的畫面。黃秋園所畫之石外輪廓規(guī)整,使得山石飽滿渾厚,更為重要的是用層層疊疊的苔點將山石輪廓線擠出,強調了線條分割畫面的功能,因此黃秋園對于邊線的強調,也促進了作品形式美感的體現(xiàn)。同樣,塞尚的畫也一改古典主義和印象派的消隱邊線的方法,使邊線清晰明確,凸顯了形式感。近現(xiàn)代山水畫家李寶林所畫黃土高坡,塬頂溝壑縱橫交錯,彼此契合。賈又福也在畫面結構和邊線分割上大做文章,所畫得太行系列表現(xiàn)了他對形式美感的深入理解。
最后,黃秋園的山水畫多用倒置三角形,強調視覺的不穩(wěn)定感,形成一種獨特的畫面風格,這是其圖式特征之一。自古以來,山與樹的形象都是正向三角形,也就是底大而上小,這樣既符合自然規(guī)律,又能保持構圖的穩(wěn)定性。黃秋園取法石濤,去其縱橫恣肆,得石濤構圖清奇之法。石濤在其畫中偶用倒置三角形畫石頭,而黃秋園更加發(fā)展,不僅在近景石頭或中景懸崖應用,連樹木也是如此,常將樹枝、樹葉組合排列成倒置三角形,甚至整張畫面構圖也做成倒置三角形。我們姑且不去考證這種形式的山川是否存在,或者符合哪些地形、地貌的特征。我們單從這種形式上看,倒置三角形所畫出山川上大而下小,上部開闊,下部內收,山上危石高聳、氣勢險峻,山下溪流涓涓、空谷幽幽,較好的表現(xiàn)了山中深遠之景。這種構圖突破了傳統(tǒng),使得畫面具有明顯的不穩(wěn)定性,給人強烈的視覺張力。
以上四點都是從黃秋園的作品中探索其形式美感的特征。他的作品看似千筆萬筆,其實每個物象都是經(jīng)過幾何化的歸納,結構緊密,宛若一體。從他生平來看,未必對西方現(xiàn)代繪畫有深入研究,并且他對中國畫有著強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但藝術的共通性和藝術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決定了他的繪畫必將是時代的繪畫,其形式美感的特征必將是時代的特征。人們接受黃秋園的作品不僅是他酷似王蒙、石濤,也不僅是他隱居苦行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新發(fā)展與時代性。正如薛永年稱其為“借古以開今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