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赫的“六法”在中國畫壇所占的重要地位,凡是對中國畫有所研究的人都會探究其在中國繪畫中的意義,但對其含義的解讀,則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僅就“傳移模寫”這一法進行論述,因為,把“傳移模寫”解釋為“臨摹”,最為流行。如:徐復觀認為“六法中除傳移模寫,是以臨摹他人的作品,作技巧上的學習方法,”;劉海粟的“六法”論述中把“傳移模寫”解釋為模仿;而劉綱紀認為“六法”中最后的一法“傳移模寫”,是魏晉南北朝以至唐代復制名畫(或名書)的一種技術。這種對“傳移模寫”的解讀,可能未能全面地理解“傳移模寫”的原義。為什么謝赫要用四個字來說明兩個字就能說明的問題?四個字有可能還含有其它的含義。
首先,《古畫品錄》稱:“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yōu)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jié)。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唯陸探微、衛(wèi)協(xié)備該之矣。然跡有巧拙,藝無古今,謹依遠近,隨其品第,裁成序引?!贝硕卧捒梢员砻鳎阂?、《古畫品錄》為品評文章;二、繪畫要在教化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三、用繪畫的六種方法來品評畫家的繪畫能力,謝赫根據畫家的藝術作品的水平,排列出藝術家的品第。
“傳移模寫”的文字含義是什么?講的是畫家的那種繪畫能力和方法?首先我們一一列出“傳移模寫”每個文字的含義:
傳:《正韻》授也,續(xù)也,布也?!吨芏Y·夏官·訓方氏》誦四方之傳道訓也。賢人之書日傳。又紀載事跡以傳于世亦日傳,諸史列傳是也?!夺屆穫?,傳也。以傳示后人也。《注》傳說往古之事也。
移:《六書故》移秧也。凡種稻先苗之后移之。又《廣韻》易也,延也。《博雅》轉也。《書·畢命》世變風移。
模:音摹。義同。《左思·魏都賦》受全模于梓匠。摩《說文》規(guī)也?!都崱酚兴?guī)仿也。《前漢·高帝紀贊》雖日不暇給,規(guī)摹弘遠矣。《注》摹者,如畫工未施采事摹之。通作模。又《廣韻》以手摹也。
寫:又摹畫也?!妒酚洝で厥蓟始o》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蹲ⅰ贩?,效也。又鑄像日寫。
從這四個字的含義來看,不僅僅含有臨摹的含義,它們還含有記載事的意思。
其次,在《古畫品錄》中謝赫共列舉了二十七位畫家,分六等進行評品。但整個評品中沒有完整提到“傳移模寫”這一法,僅在第五品畫家劉紹祖謝赫評為:“善于傳寫,不閑其思。至于雀鼠,筆跡歷落,往往出群,時人為之語,號日移畫。然述而不作,非畫所先。”這里的“傳寫”和“移畫”是對劉紹祖的肯定。然而對于“述而不作”認為是“非畫所先”了,即不是把繪畫創(chuàng)作作為第一位的了。“述而不作”中的述,就是傳舊而已,作,則創(chuàng)始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只畫以前已經繪制過的事跡,而不是重新創(chuàng)作。從這里的分析可以看出謝赫用“傳”可以和“移”與“寫”在一起使用。它們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即“傳”可以“傳移”或“傳寫”;而“傳寫”是“述而不作”,即臨摹他人的“傳”。因此可以認為“傳移模寫”中“傳”的不應該解釋為復制和臨摹,是要表達一個繪畫主題的意思。從上面的字義分析來看,“傳”最可能的含義就是:“賢人之書日傳。又紀載事跡以傳于世亦日傳”。而“移”的含義是“移秧”和“轉”?!皞饕啤钡暮x就是要把圣人之書或記載事跡畫成畫。因此“傳移模寫”中的“傳移”就沒有復制或模仿的含義了。如果把“傳移模寫”解釋為臨摹,那么就只能是“述而不作,非畫所先”了,這是謝赫不認可的行為。從品評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到謝赫提出的“傳移模寫”是要求有“作”的行為,即繪畫的創(chuàng)作。由此可見,把“傳移模寫”完全解讀為“臨摹”是解釋不通的。
同時,在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天后朝張易之召天下畫工修內庫圖畫,因使工人各推所長,銳意模寫,仍舊背裝,一毫不差。”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模寫”包含有復制或臨摹的含義,我們從字義分析上看,“模寫”中的“模”是要求“有所規(guī)仿”,而“六朝人說‘寫’的時候,都是指創(chuàng)作或作畫,并不是說臨摹。”這樣來看“模寫”還有按照所繪對象原來的樣子來畫。
因此,“傳移模寫”可以理解為兩層含義,一是傳移就是把賢人的事跡或圣人書中的事跡運用繪畫創(chuàng)作的手法繪制成畫。二是模寫在繪制圣賢的時候要有所規(guī)仿,依照圣賢本來的樣子來繪制,這其中就會有臨摹圣賢以前留下畫像的含義了?!拔覈鴱臐h代以前,就因表彰功勛而開始發(fā)展了人物肖像畫,因此繪畫作為“鑒戒賢愚”的工具而發(fā)展了以歷史故事為內容的人物畫。漢代以后,又迅速的發(fā)展了宗教的人物畫。此從字義上看“傳移模寫是也”之法也就不可能簡單的解釋為“臨摹前人的優(yōu)秀作品,向遺產學習”。而表達繪畫的最終目的是要繪制圣賢的事跡;因此,從“六法”整體來看,所有繪畫構思,即從繪畫最初構思“氣韻”開始到“經營”為畫面上主體形象的最終目的就要使繪畫達到“傳移”的目的,即繪制并傳播圣賢的事跡或有功勛的人物。謝赫“六法”貫穿至此,最后寫明了繪畫如何才能做到“莫不明勸戒、著升沉,”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披圖可鑒。《名畫記》中是這樣敘述的:“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畢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所以氣韻雄狀,幾不容于嫌素;筆跡磊落,遂悠意于墻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異也。至于傳模移寫,乃畫家末事。然今之畫人,粗善寫貌,得其形似,則無其氣韻;具其彩色,則失其筆法。豈曰畫也!”從這句話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張彥遠認為近僅有“寫貌”和“形似”而無氣韻和筆法的畫,不能稱為畫。說明,張彥遠對僅僅是復制和臨摹的畫是不以為然的,他注重的是氣韻和筆法,畫面有氣韻和筆法那么,就會很好地完成“傳模移寫”的教化功能。
從上面的文字分析中“傳移模寫”的含義是要完成繪畫的教化功能,張彥遠所說的“乃畫家末事”應該指的是畫家創(chuàng)作中考慮的最后一件事,繪畫的教化功能應該建立在繪畫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來完成的。
張彥遠的“至于傳模移寫,乃畫家末事”,這符合“氣韻生動”為六法中第一法,“傳移模寫”為最后一法,體現出在中國畫中,作品對所繪人物的宣傳為畫家末事,這才符合中國畫審美價值的判斷規(guī)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