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樂器的費用越來越昂貴,但琴童的隊伍卻不斷壯大。 家長們內心涌動著熱情和期望,也交織著疑慮和困惑:是否越早學越好?是否學得好壞全在名師指點?對音樂知之甚少的我們,除把孩子交給培訓機構外,還能做點什么呢?
臺灣兒童音樂教育家鄭又慧說:“你并非數學家也能教會孩子數學,所以,你不用是音樂家也能教好孩子音樂?!痹谒男聲陡改甘呛⒆幼詈玫囊魳防蠋煛防?,用無數生動的事例告訴家長:身為父母,即使你五音不全,對音樂只有一知半解,也能幫助孩子學音樂、愛音樂。
音樂暖身期:
培養(yǎng)孩子一雙善于聽的耳朵
我們家是絕對不開電視的。但在餐廳、客廳和孩子活動區(qū)都放有錄音機,隨時聽CD。無論兩個女兒是做手工、玩拼圖,音樂是她們永遠的背景。
我喜歡推薦莫扎特及巴赫的古典音樂。開始時,我們可選擇單一的器樂曲,以便孩子熟悉每種樂器的聲音。例如,小提琴獨奏曲、鋼琴曲等。在此基礎之上,再去聽編制較多的曲目,比如交響樂、協奏曲等。民俗音樂和兒童歌謠也比較適合孩子。我為女兒放過各個國家的民謠,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孩子們在聽到不同語言的唱腔時,也刺激了學習外語的腦部語言區(qū)。
如果媽媽家務繁忙,經常忘記換碟也沒關系。小孩都喜歡反復聽同一張光盤。聽的時間長了,他們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
著重于聽音樂時,還可配上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肢體律動。我和先生就經常在家陪孩子玩一些音樂游戲。女兒們經常披著絲巾、戴著帽子,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翩翩起舞。有時,我還會點一根溫馨的蠟燭,伴著橘色的小光,和孩子感受音樂的空靈?;蛘哐埡⒆拥呐笥褌兊郊依飦恚瑤讉€小朋友天馬行空地編音樂劇,即興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發(fā)揮。
孩子有一雙敏銳的耳朵后,父母可以帶他去聽現場版的音樂會。可以先聽免費的音樂會,因為不是專業(yè)級別,一般辦的比較熱鬧,能吸引住小孩。
不過,這也和孩子的個性有關。我的大女兒就常中途退場,二女兒則會從頭到尾聽完。于是,幾乎每隔一周,我都會帶她去聽大師級別的音樂會。門票不菲,因此當時我基本是“月光族”。同時,只要有機會,我們都會去看地方戲劇、民俗舞蹈、廟會等,讓孩子接受寬廣多面的音樂刺激。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蠱惑了無數家長的心,讓孩子在很小時就開始學樂器。但這是一種誤區(qū):學音樂不是直接學樂器,也非越早開始學樂器越好。6周歲之前的兒童,視知覺尚未發(fā)育完全,對視譜教學感到困難,手指肌肉也無法勝任鍵盤的細動作,不建議開始彈奏樂器。
5歲左右,孩子們可以上音樂團體班,學習簡單的敲擊樂器(各種鼓樂,三角鐵等)。在團體里,孩子的壓力較小,對家長而言也較經濟。如果直接選擇專業(yè)的一對一鋼琴、提琴的學習,其實就是提前結束孩子學音樂的過程。我每年教授一兩千學生,學得早的孩子,95%都提前結束了,甚至短短幾個月,孩子就再也不愿碰任何樂器,非??上?。越早學夭折率越高,回頭率越低。所以,建議先讓孩子們在團體音樂班“暖身”兩年左右,再進行專業(yè)的樂器學習。
從蜜月期到厭倦期,了解孩子的規(guī)律
等到孩子小學階段,可以請專業(yè)的老師來教授樂器。但家長千萬不要覺得松了一口氣:“把孩子完全交給老師,就沒我什么事了!”
父母一定要陪孩子一起學一段時間
家長親身體驗,了解其難度和竅門后,就不至于在家里訓斥孩子:“這么簡單的,你怎么都不會呢?”同時,一起學習,回家之后一起切磋交流,會讓孩子有多了一個同伴的感覺,學起來比較輕松愉快。初學時,我們也可以幫助孩子糾正手腕的姿勢、手指的角度,甚至坐姿。兩三個月后,當孩子學習情緒穩(wěn)定,能掌握學習狀況時,父母陪同與否就不重要了。
不過,對許多孩子而言,對樂器新鮮好奇的“蜜月期”很短暫。當他聽到優(yōu)美的音樂時,會幻想自己也能彈得那么好,但實際操作比較難實現。可能他學了很長時間,連基本音符都彈不好。
如何讓孩子從樂器“蜜月期”過后的失落、沮喪走出來,盡早進入“適應期”呢?
我會選擇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吸引孩子。鋼琴的琴鍵很復雜,音符太多,我就讓孩子們在琴鍵上貼上貼紙。將音符分組并貼上不同顏色的貼紙,如DO音貼紅色,RE音貼藍色,音符立刻類化為簡單的事。我記得,小女兒4歲多,小手還握不穩(wěn)筆,都搶著將貼紙寫上音名。先建立五線譜的基本概念,學樂器就會輕松許多。
我也常用獎勵的方式,慢慢幫助孩子養(yǎng)成獨立練琴的習慣。小女兒直到6歲時還未擁有自己的芭比娃娃,因此相當羨慕其他小朋友。于是,我們就約定:每彈一次琴就能得到一個貼紙,30個貼紙就能換到一個芭比娃娃。為此,她練得又勤又高興,一個月內就得到了禮物。
每天練琴,是父母和孩子面臨的重大挑戰(zhàn)。老師一般會要求每天練習一個小時。但孩子們很難了解長時間練習的意義,常常無法堅持。
我為女兒們換了一種方法:不以時間來限定孩子,而是以次數來幫助她達到目標。初學時,每天將一首曲子彈兩次,會比較輕松愉快。隨著年齡和學琴時日增加,慢慢增加次數,例如一首曲子彈三次四次……但別增加太快,以免反彈。
但即便我用盡辦法,兩個女兒在練琴兩年后,同時從“適應期”走到“厭惡期”。
“我最討厭鋼琴!”“我再也不想學鋼琴了!”面對女兒們的怒吼,我深刻地反思一番??赡苁俏矣X得她們有音樂天分,加過量作業(yè)而導致的后果。我冷靜地考慮,并和她們協商之后,決定暫停3個月,這期間她們可以完全不必碰鋼琴。但每天,家里還是繼續(xù)播放音樂。
3個月后,姐妹倆分別都說:“媽媽,我還想繼續(xù)彈琴!”這次,我相當謹慎,每首曲子只要求她們練習3次。這段過渡期,姐姐每天練20分鐘,妹妹練35分鐘,但比之前每首彈六七次好許多,并且她們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下練習的。
大部分孩子都有學琴的“厭倦期”,家長一定要沉住氣,千萬別催促指責:“已經花那么多時間和金錢,不學不就白費了嗎?”事實上,學過的已經滲透在孩子腦海之中,基本是不會忘記的。而且,當孩子停一段時間再回來時,他會有另外一種領悟和心境,會彈得更好。
被音樂豐富的人生更多彩
從小聽音樂、接受音樂訓練時,孩子練就一副好耳朵,聽語言就會有額外的收獲。
記得小女兒上幼兒園小班時,家里來了客人,她還困惑地問:“爸爸,今天的叔叔講的英文,和上次來的叔叔講的不一樣!”原來,上次來做客的是美國朋友,而這次則是從澳大利亞來的。因為女兒練就了一副敏銳的耳朵,所以她在日后學習英語和法語時,都學得又快又準。
音樂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的即興力、模仿力、節(jié)奏感和創(chuàng)意能力都得到了開發(fā)。
小女兒小學二年級時,我原本準備帶她去考一下學校的音樂班,結果因為我的馬虎,錯過了報名時間。于是,就讓她去舞蹈班試了一下。女兒完全是“裸考”,之前從未接受過任何舞蹈訓練。老師放著音樂,讓她表演一個撿東西的動作。結果因為女兒的即興能力還有節(jié)奏感都很強,一下被選中。此后,女兒迷上了跳舞,跟著專業(yè)老師學習了7年。雖然很少有時間再彈琴,但聽音樂一直是她放松的方式,而且她之前學過的也一直沒有忘記。前段時間,我們家新添了一架鋼琴,我邀請她四手聯彈。小女兒只用了十多分鐘,就慢慢熟練地彈起來了,她很驚喜:“哎呀,媽媽我真的沒有忘記啊?!?/p>
我的大女兒在高中后,因迷上了科學研究,也沒有繼續(xù)學鋼琴。但在大學期間,大女兒組織了一個樂團,她負責彈鍵盤,經常演出。音樂為紐帶,讓她的領導力和創(chuàng)造性都得到了體現。兒時的熏陶和浸染,已經讓音樂自然地成為孩子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責編/宿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