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園友松題名與碑志詩刻全拓合痃》是敝齋收藏的眾拓本中年代稍晚卻十分精彩的一件。說它精彩是因為廣東順德黃建筅撰并書《瞻園碑志》,河北南皮張之洞題《詠瞻園》詩,黃建筅步張宮保(之洞)原韻和詩,又張炯題“友松”兩字,廣東順德蔡守題簽條(圖1)。此碑拓立軸由“三高官名士”合作,故曰精彩。全長249厘米,寬70厘米。畫心長128厘米,寬76厘米。全拓就墨色及石紋看,由四塊拓片合成一幅。
先看碑額題書,白底黑字。瞻園兩字均高26厘米;瞻字寬22厘米,園字寬20厘米。字風寬博雄強,豪邁渾厚,有皇家書風氣息。據(jù)碑文首句“高宗純皇帝南巡時,賜藩署以名齋也?!敝藞@名為乾隆皇帝南巡時題書(圖2)。蔡守題簽下有墨書“100”,可能是蔡守藏品的編號。
“友松”兩字,隸書。落款“張炯題,時庚申(1920)二月?!毙袝▓D3)。拓片21.5厘米×49.5厘米,鑲嵌于碑文尊辭“高宗純”左側(cè)。
“友松”兩字的書作者張炯(1879-1959),湖南常德人。一生多從事教育工作?!邦}時庚申”,1920年時任湖南第二師范學校校長。曾兩次任師范學校校長,兩次創(chuàng)辦中學,在教育部門的最高職位是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教育部秘書。后多從事黨務工作。1949年底去臺灣,任“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芍^高官。
冉看碑又,碑文曰:瞻園,為高宗純皇帝南巡時,賜藩署以名齋也??紙@本前明中山王故邸,相傳以石勝,有友松、倚云、仙人諸峰,磐石、伏虎、三猿諸洞,玲瓏峭拔,曲邃盤纖,惜毀于兵燹。同治四年乙丑(1865),南昌梅少巖制軍承宣是邦,重修治焉。石勢增嶙,回廊曲折,縱未能盡復舊觀,而勝跡猶賴以存。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夏,余承乏斯篆,公退余閑,覽園已就蕪,蓋距乙丑又越四十年矣。今年春,爰捐貲略加修葺,補栽修竹,復其亭日“綠墅”,于西隅山坡辟一草榭,曰:“迎翠”。深林峭石,四望宜人,觀斯園之興替,慨今昔之各殊,因記而刻諸石。光緒三十年(1904)歲次甲辰夏月,順德黃建筅并書。(圖4)(鈐“黃建筅印”[回文]白文印、“花農(nóng)”陽文?。?/p>
此碑漢隸,方正圓潤有漢《乙瑛碑》的雍容華貴,秀整端莊之態(tài),足見功力。全拓有南皮張宮保(張之洞)詠瞻園詩,行書(圖5右)。張之洞題詩:去年入瞻園,水涸不盈尺。殘梅如病旭,步步生草棘。山林有重游,相隔幾何日。攢蹙寸楮畫,展作尋丈壁。充悅盎百卉,苔潤新陰碧。丘壑涌奇詭,尋路忘曾歷。
虛嘗久扃橘,
旦波照席。佳處添茅茨,愛之坐忘夕。
屋烏與儲胥,非關好惡辟。物態(tài)由抉發(fā),兼遇興會集。
傳舍何足云,滄桑亦過隙。不為大功哀,豈代青君惜。
達哉張全義,不理平泉石。主人觀靜妙,僥仰掃陳跡。
(開縣李雨亭官布政使時題日靜妙齋)
奉贈花農(nóng)方伯粲正,孝達張之洞稿。
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后來泛稱地方長官。黃建笎字花農(nóng),時任江寧布政使,故有此稱。
還有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孟夏花農(nóng)黃建笎的和詩,行書。(圖5左)
公今蒞瞻園,池水漲盈尺。百卉皆向榮,愛蘭輕護棘。
茅茨三兩椽,告成不數(shù)日。掃徑待公來,種花補四壁。
梧桐展新陰,滿座迎虛碧。懷古發(fā)遐思,滄桑曾幾歷。
俛仰千百年,雄談驚即席。讀畫引興長,不覺日將夕。
獨能鑒別精,好惡兩無辟。東鄰有適園,同時稱雅集。
盛會縱可期,但恐少閑隙。清風入我懷,乍別應深惜。
仙句天外來,以之壽金石。靜坐觀眾妙,得此壯勝跡。
恭步宮保元韻并錄以志泥爪
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孟夏,花農(nóng)黃建笎甫稿并書。(鈐“花農(nóng)書畫”陰文印)
黃詩曰“懷古發(fā)遐思,滄桑曾幾歷?!奔粗浮皥@為明中山王故邸,高宗南巡賜名瞻園,嗣毀于兵燹。同治年間重加修葺,略補舊觀。今年春,爰捐資略加修葺?!?/p>
張之洞與黃建筅的行書均取縱長側(cè)勢,流暢率意,各有法度,但體勢相近,唯張書字形略大一些,兩者堪為兄弟書。
《瞻園碑志》的書者黃建筅,字花農(nóng),生卒年月不詳。廣州府順德縣(今佛山市順德區(qū))人。據(jù)《清代職官年表》載歷任津海關道、湖南按察使、山東布政使,兩任江寧布政使,《碑志》是他第二次任江寧布政使(光緒30年-光緒31年)期間所書。清代始正式定布政使為總督、巡撫的屬官,專管一省的錢糧和人事,與專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稱兩司??滴趿辏?667)以后,每省設布政使一員,江蘇則設兩員,分駐江寧(南京)、蘇州。瞻園為明代中山王徐達故邸,清高宗(乾隆帝)南巡賜名瞻園,后毀于兵燹。同治年間重加修葺,略補舊觀。瞻園為布政使官署,黃建筅爰捐資略加修葺,增補景觀,理所當然。
《詠瞻園詩》的作者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因系直隸(今河北)南皮人,人或稱之為張南皮。張之洞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務派首領。他畢生致力于實業(yè)和洋務,熱心教育事業(yè),關心地方文化建設。清同治二年(186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先后提督湖北學政,歷任四川鄉(xiāng)試副考官、四川學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后晉協(xié)辦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兼管學部。
上述三位既是高官,也是學人,書法藝術都很精湛。而題簽的這位,則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名士——蔡守(1879-1941),原名殉,更名有守,字哲夫,號檢淚詞人、寒瓊,晚號寒翁、寒道人、茶丘殘客等等。對于書畫、篆刻、詩詞、博物、碑版等均有研究,多才多藝。曾任《天荒雜志》、《國粹學報》主筆、廣州市圖書館館長、國史館纂修、南京博物院古物保存所書畫金石古物鑒定研究員。入南社、貞社。著有《印林閑話》等?!睹駠宋锎筠o典》有小傳。拙文《蔡守生平》刊《書法研究》1999年第4期,介紹較為詳盡,茲不贅述。
瞻園歷經(jīng)四朝六百余年,為南京歷史文化名園。筆者曾數(shù)次游覽,多為美景所陶醉。為了驗證一百年前黃建笎所述景觀的滄桑變化,最近特偕友人并攜照相機再次游覽,讓照相機留下了我的感受。
在接待人員的引導下我們在瞻園碑廊里找到了《瞻園碑志》及張之洞的詩刻,都有殘損或漶漫;黃建筅的和詩似未找到(有一塊碑刻涂黑了,看不清楚),但《友松題名》是真沒找到,可能已毀于“文革”期間。此幅拓片拓于70年前,又有“三高官一名士”的合作,故彌足珍貴。我們在碑廊中還發(fā)現(xiàn)有同治八年(1869)川東李宗羲撰書的《江寧布政使署重建記》,光緒十二年(1886)長白李佳繼昌撰書的《瞻園記》,以及江寧布政使石阡盛世瑄撰書的《瞻園雅集記》,都是研究我國園林文化和瞻園歷史的寶貴資料。如果玻璃櫥窗內(nèi)用拓片(宣紙墨拓)的形式展示,并另附說明介紹文字,則可能更便利讀者研讀、觀賞,也是旅游文化的大亮點。
瞻園,在夫子廟西邊,本是朱元璋為吳王時的舊居,明中山王徐達府邸和清布政使衙門。清高宗皇帝乾隆年間南巡時賜名“瞻園”。太平天國時期(1851—1864),先后成為楊秀清東王府、賴漢英的官衙和幼西王蕭有和的府邸,嗣毀于兵燹。同治四年乙丑(1865),南昌梅少巖制軍,承宣是邦,重加修葺,略補舊觀。
《瞻園碑志》所云:以石勝,有友松、倚云、仙人諸峰,磐石、伏虎、三猿諸洞,玲瓏峭拔,曲邃盤紆。倚云、仙人諸峰在后門附近,“玲瓏峭拔”,倚云峰還刻有“倚云峰”三字銘文,皆明代舊物,一般不易被游客注意。友松峰最為雄偉,底座龐大,洞穴迷離,登峰道路盤旋而上,道路交錯,“曲邃盤紆”,石勢增嶙,峰后有三棵香樟挺拔屹立,峰右側(cè)有松樹二株,與石為友,故稱“友松”(圖6)。磐石、伏虎、三猿諸洞皆存,但為游客安全考慮,有兩洞已經(jīng)封堵?!熬G墅”亭雖不復存在,但有“歲寒亭”映襯于翠竹綠樹之間。瞻園近年又恢復、擴大園區(qū),增加了延安殿(原中山王徐達的祠堂)、逐月樓等景觀,與原有的移山草堂、靜妙堂、普生泉、扇亭、歲寒亭、回廊、魚池等景觀形成了有機的聯(lián)系;樓臺亭閣,回廊曲折,山水映照,峰回路轉(zhuǎn),移步換景,悅目澄懷;書法名家的楹聯(lián)、牌匾或為景點追述史實,或為景觀畫龍點睛,增添了園景的文化內(nèi)涵。園內(nèi)的“太平天國史料展”、“中山王徐達史料展”、“羅爾綱史學館”,資料詳盡,圖片豐贍,歷史資料豐富,因此為多所學校和單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