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由此而引發(fā)的群體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復雜。群體矛盾已是我國主要的社會矛盾,由利益矛盾引發(fā)的群體矛盾成為主導性矛盾。正確處理群體矛盾問題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是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進程中需要長期關注的重大課題。
預防矛盾的對抗和激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認識人民內部矛盾是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前提。預防矛盾的對抗和激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
(一)必須建立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經濟——政治體制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內部矛盾的種種表現,歸根結底都是由于現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狀況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造成的。在我國目前階段,不斷增長的社會需要同相對落后的社會生產,是人民內部矛盾產生的一個總根源。因此只有堅定不移地把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作為工作的重點,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所以,社會主義體制改革的著眼點應當是建立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經濟——政治體制,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基本途徑。
(二)必須建立有利于充分發(fā)揮群眾積極性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最深遠意義,就在于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如果壓制或打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會使人民內部矛盾激化。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指出: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國家,需要實行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的方針。社會主義體制改革的根本構想就在于,能夠有利于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不適應的經濟體制之所以束縛了企業(yè)和生產者個人的主動性,就在于它不利于協調人民內部在經濟上的種種矛盾。調動群眾積極性還必須著眼于政治體制的改革,以民主化建設和法制建設為中心,切實從制度上保證人民在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參與權和自主權,理順人與人之間的政治關系。不太適應的政治體制之所以影響群眾的積極性,就在于它不利于協調人民內部在政治生活中的種種矛盾。因此,社會主義體制改革必須著眼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的矛盾關系,調動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政治熱情。
(三)必須建立有利于協調人民內部物質利益矛盾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內部存在著不同的利益主體,不同的利益主體具有不同的利益要求,合理地滿足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要求,必須保證不同的利益主體分別獲得體現出該主體利益要求的合理收入,這種合理的收入既體現出一定的差別,又不能差別過大,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分配制度,以實現不同利益主體的合理收入,即有效地調整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差別的經濟——政治體制。
(四)必須從經濟上和政治上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的法律體制
靠人治來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難免會出現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錯誤,法治才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保障。因此,必須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之成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的一般程序和途徑。人民內部矛盾處理的程序化、法制化、制度化,對于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五)必須把人民內部的矛盾對抗和激化現象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對抗和激化現象,正確處理各類群體性事件和社會動亂現象,首先是防,要盡可能地做到防止這一類事件的發(fā)生。這就需要我們的各級黨委、各級政府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注意分析國際大氣候的變化,注意觀察把握國內動態(tài),善于發(fā)現矛盾對抗和激化現象的苗頭和趨勢,及時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防微杜漸、見微知著,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絕對不能采取官僚主義態(tài)度,等問題成了堆再去解決。當然,問題一旦發(fā)生,也不能驚慌失措,要區(qū)分解決群眾問題同解決少數壞人問題的不同性質,用不同的方法處理不同性質的矛盾。
總而言之,深化改革,構筑有效的協調人民內部存在的種種矛盾的社會經濟、政治體制,從經濟上、政治上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的良好秩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沖突現象以及群體性事件和社會動亂現象出現的根本性制度保障和基本措施。
構建和諧社會中群體矛盾調處應堅持的原則
在構建和諧社會中,面對社會群體矛盾的紛繁復雜性,我們應從全局考慮,著眼長遠利益,堅持源頭治理原則,堅持民主、協商、協調原則,堅持依靠法律法規(guī)原則,堅持抓“熱點”、“難點”、“重點”原則,堅持“五宜五不宜”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原則。
(一)源頭治理原則
群體矛盾是我國主要的社會矛盾,由利益矛盾引發(fā)的群體矛盾已成為主導性矛盾,必須堅持源頭治理的原則,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建立市場與政府緊密結合的利益調節(jié)機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收入分配上首先要考慮有利于充分調動經濟活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可以充分利用市場利益調節(jié)機制從微觀上調動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益。在微觀經濟上把人、財、物的配置權推向市場,通過市場的競爭和供求規(guī)律來進行合理配置,以保證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在公平、公開、公正的環(huán)境中競爭,通過市場對社會利益總量進行初次分配和調節(jié)。其次利用政府的財政、信貸、利率等宏觀調控手段,進行再次調節(jié)分配,收入分配要相對公平,保障每個社會成員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防止社會財富向少數人過度集中。
(二)民主、協商、協調原則
解決群體矛盾必須要堅持民主、對話、溝通、協商、協調、疏導的原則。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沒有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參與,我們的工作將一事無成。因此,制定重大的決策時,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充分發(fā)揚民主,和群眾商量,反復廣泛地征求群眾意見,擇其善者而從之,使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政策出臺后,在組織廣大群眾貫徹落實的同時,注意收集反饋信息,不斷修改、補充和完善,使民主精神滲透到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貫徹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在群體矛盾發(fā)生的初始階段,要依靠基層干部和群眾,盡量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中。在處理階段,要悉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在事后階段,還要跟蹤問效,發(fā)現有誤立即糾正。
(三)法律法規(guī)原則
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律體制,使人民內部矛盾的處理法律化和制度化。法律不僅是處理敵我矛盾的武器,也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武器。許多事實說明,依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有協調矛盾的權威性、合理性和穩(wěn)定性。
1.學習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政策,并深入理解。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法、懂法、守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識和執(zhí)法水平,嚴格依法行政,依據法律規(guī)范、行為準則處理權力和利益關系,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用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教育群眾。加強對群眾的法制教育,增強法制觀念,使群眾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運用法律來規(guī)范相互間的各種關系和行為方式。
3.堅持處理同一矛盾用同一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對矛盾雙方一視同仁,不能對一方用有利的法律,對另一方用不利的法律,在同一個問題上用同一個法律,統一矛盾雙方的認識,協調行動。按照法律,公正地處理社會經濟生活中各種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問題。
(四)堅持抓“熱點”、“難點”、“重點”原則
在調解群體矛盾時,要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工作重點,從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生產生活問題入手,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要善于處理社會各階層利益矛盾,正確對待廣大群眾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的行為,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同時不斷滿足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努力使人民群眾共同享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成果。
(五)“五宜五不宜”原則
1.宜早不宜晚。“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在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群體矛盾的問題上,我們要在認識、把握這類矛盾規(guī)律性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做好防范工作,力爭將人民內部群體矛盾化解于萌芽狀態(tài)。發(fā)現問題一定要盡早解決,早解決問題比晚解決問題好,要早介入,早做工作,盡早安撫好群體矛盾雙方的情緒,絕不能放置不理,使矛盾越積越深、越演越嚴重,最終造成非常嚴重甚至是不可收拾的后果。
2.宜快不宜慢。群體矛盾的發(fā)生通常涉及人數多,社會影響面大,矛盾發(fā)生后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就有可能使事態(tài)進一步擴大,進而導致矛盾升級。因此,在處理這類矛盾時,必須反應靈敏,及時對引發(fā)矛盾的原因進行調查,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化解矛盾,切不可拖延,最大限度地減少矛盾可能帶來的社會負面影響。
3.宜順不宜激。在群體性事件中,參加的人數往往比較多,情緒通常比較激動,并且非常容易交叉感染,場面極易失控,很容易導致出現違法犯罪現象。因此,在群體性事件已經發(fā)生的情況下,當務之急是疏導情緒、防止事態(tài)的惡化。貫徹“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結、宜順不宜激,以教育疏導為主,防止矛盾激化”的原則,并在這個原則指導下認真處理好群體性事件。第一,加強組織領導,理順處理群體性事件的領導機制。第二,要培養(yǎng)一批訓練有素的一線指揮員和危機處理專家。第三,慎用警力。第四,針對具體情況,區(qū)別對待。
4.宜疏不宜堵。疏導方針是我們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統一人民內部思想認識問題所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方針。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毛澤東曾指出:“凡屬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矛盾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如果不滿情緒久積不散,就必然表現到行動上來,發(fā)生沖突與對抗,給社會增加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在防范人民內部群體矛盾上,必須摒棄捂、堵、壓等錯誤做法,始終堅持疏導的原則。
5.宜粗不宜細。在解決矛盾時,應抓住主要矛盾根源進行調節(jié),而不要對矛盾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每句話、每個細節(jié)行為都去追究,避免矛盾雙方當事人在小事上糾纏不清。否則,一旦在細節(jié)上斤斤計較,將會影響矛盾解決的效果。
(六)黨的領導原則
中國的問題,關鍵在黨。我們黨是執(zhí)政黨,來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所有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zhí)政黨的地位決定了我們黨在解決人民內部各類矛盾中應當始終起著主導作用。因此,解決人民內部群體矛盾的首要措施,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原則,各級黨的領導干部要高度重視群體矛盾的調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要站在正確處理改革、穩(wěn)定、發(fā)展三者關系的高度,站在對人民負責的高度,及時穩(wěn)妥處理群體矛盾。黨的領導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制定方針政策;二是宣傳引導群眾;三是干部深入群眾,傾聽雙方意見;四是做好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