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分層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3—0058—01
一、分層教學的重要意義
以前,由于班級人數過多,某些教師基本采用針對中等水平的學生進行教學,導致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習更差,尖子生也沒有得到提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把握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分層進行指導,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獲得成功的喜悅。實踐證明,進行分層教學,學生不僅能有效地提高成績,同時還激發(fā)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得到增強,將“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因此,實施分層教學,無論對學生生理和心理健康,還是教學效果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在數學教學中合理運用分層教學的幾點建議
1.對學生進行分層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在分層教學時,首先應將學生進行分層。分層時,應根據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表現和考試成績等,對學生進行評定,分為基礎較差、中等和尖子生三個級別。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要多加幫助,不強求他們跟其他學生一樣做一些高難度的題目,而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先掌握課本上的基礎內容,并給其布置一些簡單的練習題目,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對于中等層次的學生,則應該引導他們自主地掌握課本上的基礎內容,要求他們獨立完成相關的練習題目,并要求他們向尖子生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對于尖子生,教師則應該對其進行專門的培養(yǎng),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題目讓其進行專門訓練,讓他們在鞏固自己基礎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2.對教學過程分層
在對學生進行分層之后,可以鼓勵各個層次的學生向比自己高一層次的學生學習,并制訂自己的學習目標。通過相互激勵,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采用低起點、緩坡度的多層次化教學方式。既能使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聽懂相關內容,又能夠對尖子生進行拔高訓練。例如,在教學中的提問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將簡單一點的問題交給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回答,而對于尖子生則應選擇一些有難度的問題。對待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也要及時地幫助他們解決。另外,教師的責任并不是將自己的所有給學生,而是啟發(fā)他們自己去學習,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和鼓勵他們。
3.對教學練習分層
數學是一門需要學生自己動手去做的課程,無論是課堂練習還是課后作業(yè),只有學生自己動手去做,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如果在課堂練習或做作業(yè)的過程中,給所有的學生都布置難度較大的題目,那么學習較差的學生則無法完成,打擊他們的自信心。相反,如果都布置一些簡單的題目,那么尖子生則達不到訓練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對練習題分層進行設計。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布置一些基礎的、稍微有點難度的習題,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對于成績優(yōu)異、善于鉆研的尖子生,則要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習題,從而滿足他們的求知需求。
4.測試和評價分層
當前的數學測試和評價方式往往采用的是統(tǒng)考的方式,讓所有學生都去做一張相同的試卷,最后以分數評定學生的學習好壞。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違背了新課程所提倡的理念。因此,在編制測試試卷的過程中,應將試題進行分層。試卷可以分為基礎部分和提高部分,其中基礎部分應該占70%-80%,讓大多數學生都能得到較好的分數,另外的提高題則逐漸增大難度。另外,在評價過程中,不應該僅僅將分數作為評價標準,還應將課堂表現、作業(yè)情況等加入,讓所有學生都有被表場并獲得成功的機會。
?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