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比較;文本;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3—0064—01
比較閱讀是培養(yǎng)和考查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對提高學生閱讀鑒賞能力很有幫助,高考中主要是比較兩首詩的異同點,一般是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等方面設題,有時也涉及意境和文學常識。下面略舉幾例談談一點體會。
一、 梅堯臣的《汝墳貧女》與王安石的《河北民》比較
從文本閱讀中可以看出,兩詩的立足點有所不同:梅堯臣的《汝墳貧女》全詩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首兩句是第一部分。展現貧女踽踽獨行,邊行邊哭的可憐形象,為全詩罩上一層悲慘氣氛。接下來八句是第二部分,寫郡吏濫施淫威的暴行及老人父女逼迫訣別時的慘景。后六句是第三部分,寫老漢的慘死。末四句詩是第四部分,寫貧女父死家破后悲痛欲絕的哀情。王安石的《河北民》詩中開頭兩句概括交待遼和西夏接界地區(qū)百姓長年辛辛苦苦的生活。接下四句概括交待百姓辛苦的原因:一是上繳稅收供養(yǎng)遼和西夏;一是大旱之年,官府逼迫百姓從事防治黃河水患的河工。接著四句概寫北地百姓往黃河以南地區(qū)逃荒要飯,但黃河以南地區(qū)的百姓豐年“自無食”,荒年更可想而知。結尾兩句作者用辛辣的嘲諷語氣把北宋仁宗的時政與唐代的“貞觀之治”作對照,指出造成廣大人民深重災難的根源既不是天災,也不是外患,而是弊政。和梅堯臣的詩相比,雖然都是反映民生疾苦的(梅詩反映的是官府抓丁的殘酷民情,王詩反映的是弊政的災禍),但梅堯臣立足于個人的苦難,通過個人的遭遇反映民生疾苦,寫得比較深刻,王詩則立足于國家的弊政,高屋建瓴,全面揭露社會弊端,為他后來的力主變法革新制造輿論。故其立足點高于梅堯臣的《汝墳貧女》。
兩詩的寫作背景基本相同,但選材角度迥異。據歷史記載,宋仁宗康定年間征集鄉(xiāng)兵之舉。造成了“閭里之間,惶惶猶愁怨” 、“骨肉流離,田園蕩盡”(司馬光《論義勇六札子》)的局面,人民受害者何止千萬。梅詩只擷取其中一個特寫鏡頭,用以點概面的方法反映現實,表達詩人對人民疾苦的關心與同情,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宋仁宗趙禎在位期間(1023—1063),對邊境上兩大外患遼和西夏始終采取忍辱求和的政策。每年向遼繳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又向西夏繳納大量的銀絹。這些負擔全落在廣大人民尤其是黃河以北人民的頭上。王安石反對這一弊政,對北方人民的不幸深表同情,故作此詩,對社會矛盾和民族危機毫不隱晦地直書其事,大聲疾呼,辭意激烈。在描繪場景方面,王安石采用廣角鏡頭,以片概面,雖然在刻畫人物形象方面略遜于梅詩,但反映現實的面和層次則比梅詩更深廣,更全面,更豐富,詩中不僅概寫了河北民的疾苦,也寫了河南民的不幸;不僅指出在荒年里是哀鴻遍野,而且還指出即使在豐年也同樣民不聊生。依次類推,則天下之民在專制統(tǒng)治下總是難逃厄運這一事實就昭然若揭了。
兩首詩在敘事語氣方面也有所不同,各有千秋。梅堯臣的《汝墳貧女》用自述語氣,自述體的長處在于能增強作品的真實感,親切感,說服力,擴大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在那個時代,貧窮,使人同情;弱小,讓人體恤;孤苦,令人哀矜;死別,摧人心腸。在敘述語氣方面,王安石的《河北民》采用客觀直陳體,中間夾以議論。這樣可使作者的視野更開闊,轉換筆觸更靈便,也便于作者直接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故它與梅堯臣的自述體各有千秋。
二、 陸游《卜算子·詠梅》與毛澤東《卜算子·詠梅》的比較
題材上都是寫梅花。都是以卜算子為詞牌名。陸游的詞孤寂凄涼,借梅表達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死亦流芳之情;毛澤東的詞豪邁自信,表達了自己樂觀向上的情懷;陸詞梅花生長在黃昏風雨中的驛外斷橋邊;毛詞梅花生長在寒冷風雪中的懸崖邊 “無意苦爭春”。陸游寫梅花的寂寞高潔,孤芳自賞,引來群花的羨慕與嫉妒。而主席卻寫梅花的美麗、積極、堅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時代革命者的操守與傲骨。
詩人(毛澤東)以詩言志,借梅寄志。以隆冬里盛開的梅花勉勵自己,勸慰他人,應向梅花學習,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去展示自己的俊俏。陸游則以梅自比,意在言外,像“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頤)以蓮花自喻一樣,表現出標格獨高,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
?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