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盡管漫長,朝陽的窗戶灑進第一束陽光,還是讓人難忘。3月10日,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馬凱表示,優(yōu)先發(fā)展行業(yè)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xiāng)社區(qū)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這些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申請登記即可。對許多社會的守望者來說,這就是打進房間的那一束陽光。
小政府,大社會。從上世紀80年代喧囂一時,到改革停滯時寂寂無聞,再到社會建設東山再起,三十年來,大未曾變小,小開始變大,話語在舌尖起落,時代的腳步已匆匆。如觀察者所言,一個小小的對內開放,意義其實遠大于那些形式上轟轟烈烈的主張。
然而,大社會究竟是什么?站在轉型的時空節(jié)點上,我們卻不容易說清楚。因為,我們的大社會顯然還沒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和語言,換言之,我們的社會還并不知道自己是誰。更多的時候,它在借用其它的話語表達自己。所以,你聽到了市民說公益慈善、草根說民間力量、學者說公民社會、官員談社會建設,甚至老板在談企業(yè)社會責任。這些聽起來完全不同的表達,又好像在說同一樣東西。
它是誰?談論已經空洞,相識要在路上。
這就是在路上的大社會精神。它是閃耀在公民個體、社會組織、政府部門、商業(yè)機構中的真正的“正能量”,這些曾經相互疏離、恃強凌弱、習慣了叢林法則的機構和個人,為解決這個時代的公共難題,它們開始基于平等的伙伴關系,展開廣泛的互動與聯合。這就是大社會精神,為國家轉型助力,為社會成長培土。
地生萬物,四時生長。那些對人性的始終堅守,對人性的不懈探尋,就是我們生存土壤的肥力之在。無法想象,如果沒有廣袤深厚的大社會土壤,這個國家的前行會怎樣脫離人性而獨自飛奔,終究不堪重負。
因此,在一個對抗性情緒增長的轉型時代,我們主張基于公共、志愿、行動、聯合的大社會精神。大社會的成長,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積極的競爭、健康的挑戰(zhàn)、多元的共生,為公共生活培育和釋放更多活力。
這必是一段精彩的生命歷程,與大社會一起上路,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序幕開啟,我們自己,就是我們期待的社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