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的照片直面家鄉(xiāng)濕地的變遷,在空寂與惆悵中體驗人類工業(yè)對自然界的入侵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痛。
李林非常熱愛家鄉(xiāng),他對兒時與鳥兒、獸兒、小伙伴兒在濕地里一同游戲的記憶印象非常深刻。面對社會飛速發(fā)展帶來的工業(yè)化沖擊,讓人心理難以轉彎?,F(xiàn)實的改變不但是景觀上的改變,更是生活方式、做人標準的改變。這是一種很典型的情懷,在每一個從鄉(xiāng)村長大、走進城市的人的心里,都有同樣的悵惘和無奈。
我們仿佛在這20幅純凈一致的圖像中聽到了機器的轟鳴,在機器轟鳴聲的間隙,傳來兒童嬉戲于暮春之野的聲音。
作者在拍攝中心音純一,故圖像感覺集中而強烈;后期呈現(xiàn)用長幅而顯空寂,采高調(diào)而落感傷。
如果把這個專題延伸到各地拍攝,意象可能會更豐富、更強烈、更持重,還有很大創(chuàng)作空間。
—李樹峰
蒼涼冷峻的景觀呈現(xiàn)之下,是攝影師深藏涌動的感性情懷—個人記憶被現(xiàn)實無情撕裂之后,心中的糾纏以一種強烈的意味表達出來。李林喜歡將景觀置于自然視線的寥落疏闊之中,每一個中心點都來自于敏銳的觀察和精心的選擇。因而,李林的影像毫不裝腔作勢,但往往擊中目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作為新銳攝影師的特征得以展現(xiàn):以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對當代工業(yè)社會做了同樣具有當代意味的解讀與解剖,而這一詮釋注定引起廣泛的共鳴,因為它正是從我們每一個人熟悉而慣常的眼見心感中所來。
—李楠
作者自述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在這片鹽堿灘上出生。家就在黃河邊的一個農(nóng)場里,往東十幾公里就是海。一道一米多高的堤壩,繞著場部圍了一圈,周圍就是河灘。每年夏天,早上一醒來,河灘里滿滿的都是水,摸魚、追鴨,是孩子們的天堂。往東挨著大海的地方,除了荒原就是荒原,一望無際,二望無際,三望,還是無際。野草、蘆葦瘋狂地生長,野鴨在不留神的時候會突地飛出一大片,讓人一驚。秋天,人們拉上地排車,到鹽堿灘上砍紅柳當柴火。而到了冬天,順著河溝滑冰能滑出十里地。
這里沒有大路,一條窄窄的土路蔓延到海邊,是打魚人走出來的。潮水一漲,晚上就辨不清方向,很少有人來到這里,農(nóng)民也不在這里開荒。只有60年代最早的一批知青曾在這里開墾過,那是我的父輩。聽我爸講,那會兒,從黃河里沖上來的魚,人們都用馬車來拉。
小時候喜歡畫畫,最喜歡畫的就是童年的美好憧憬,都是工業(yè)化的繁忙景致。不知不覺中,童年的圖畫真的變成了現(xiàn)實。在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在一片當下中國司空見慣的景觀中,我試圖尋找一份因習以為常而不知珍惜的自然之美。在傳統(tǒng)文化和工業(yè)文明的對峙中,這種美逐漸離我們遠去。
責任編輯/楊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