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西南邊陲的云南大理巍山,居住著23個少數(shù)民族,其中,以彝族為最。彝族先民曾創(chuàng)造過輝煌的歷史,與大唐王朝共始終的版圖、大于今天云南省的南詔政權從這里崛起。
2012年12月25日,從明清風格的巍山古城走向東北方向的山區(qū)彝村“小三家”的途中,仿佛在時光隧道中逆向穿行。今天的彝族婚禮,滿蘊著古代遺風,傳承著兩種文化,即民俗文化和服飾文化。
婚禮的時辰是由被稱作“畢摩”的神職人員掐算決定的。此日清晨,全村早已匯聚了喜慶景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女人艷麗的服飾。忙碌在新郎家的本村女人,以及從外村趕來女人們,鮮艷成一片片、一簇簇盛開的山茶花。
新郎家早已殺好豬羊,由男人們做著待客的準備;新娘家也早已擺好了一應嫁妝,由女人們做著接待迎親隊伍的準備。
由新郎為主的接親隊伍按“畢摩”定下的時辰出發(fā),一般在上午11點。這支隊伍的人員結構,有著輩份、年齡、男女的比例,也由“畢摩”決定。在以嗩吶為主的鼓樂班子之后,還必須有兩只裝滿禮物的箱柜。同樣,新娘的嫁妝也必須有這樣的兩只箱柜。
“裝箱”是個重大儀式,都是由雙方的女親們把一針針、一線線刺繡好的服飾擺放展出,任親友審驗,然后,一件件裝入箱柜中。這些服飾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工藝內(nèi)容,匯聚著許多親友的智慧、心血和對新人一生的祝福。
新郎到女方家時胸掛圓鏡,左臂扎一條紅綢帶。先拜天地鬼神,再拜新娘父母親友,然后進入主房坐于正中椅上,等候宴請。新娘被接至新郎家時,由新郎背至大門前放下,同拜天地神鬼、新郎的父母親友。之后,便入新房。此時,新郎的右臂上又多了一條紅綢帶,由女方家所賜。
新娘被接至新郎家時,新郎家的親友早已在院子里歌舞了,彝族人叫做“打歌”。這時,笛子、蘆笙會吹得更響亮、更歡快,而新娘家送親的親友,亦被新郎家的親友拉入歌場,同跳同唱同歡。
飯菜早已做好,以自養(yǎng)的豬羊為主。豬殺后火燒,羊宰后剝皮。其余輔菜,均為本地土產(chǎn)。待客方式為“流水席”,不管何時,只要客人進門,三人也一桌,五人也一桌,能吃完最好,吃不完帶走。
酒是苞谷釀成的,香香的辣辣的,成就著打歌場上男人們的激情,讓他們把大刀舞舞出南詔時金戈鐵馬的氣勢。
如此,我們在時光隧道里,用鏡頭擷取了幾個片斷,以饗讀者。
責任編輯/李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