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不同施藥時期和次數(shù)對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施藥1次的情況下,水稻破口期前10d施藥效果較好;在施藥2次的情況下,水稻破口期前10d及破口期各施藥1次的效果最好。
關鍵詞:水稻稻曲?。环乐芜m期;施藥次數(shù)
中圖分類號 S435.111.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1-02-80-02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水稻種植品種的變化以及施肥量的增加,稻曲病的發(fā)生日趨嚴重,近幾年來稻曲病由次要病害上升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2011年貴池區(qū)單晚和雙晚稻曲病均重發(fā),全區(qū)發(fā)生面積1.23萬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45.3%,實際損失2860t。稻曲病不僅降低水稻產量,而且其病菌產生的毒素,對人們的健康構成直接的危害,嚴重影響稻米品質。因此,控制稻曲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對水稻生產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至關重要。防治稻曲病的關鍵是預防,當病害見癥后再防治效果微乎其微。目前有關稻曲病的研究很多,但均未找到理想的控制措施。為有效控治稻曲病,特在我區(qū)水稻高產示范片進行了試驗研究,以期為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提供依據(jù)。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供試品種:雜交中秈稻皖稻121;供試藥劑:43%戊唑醇SC (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1.2 試驗田概況 試驗安排在池州市貴池區(qū)秋江街道民生村機插水稻高產示范片。試驗田土壤為青絲泥田,土壤肥力中等, pH為5.8,有機質含量2.1%,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試驗于5月15日播種,6月5日移栽,采用機械插秧,密度30cm×17cm。田間管理同一般大田,施肥量略高于當?shù)卮筇锼健?/p>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設計 采用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設10個處理, 3次重復,共30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30 m2(7.5m×4m),小區(qū)間壘泥作埂。試驗處理:①水稻破口前15d(8月2日),②水稻破口前10d(8月7日),③水稻破口前5d(8月12日),④水稻破口期(8月17日),⑤水稻齊穗期(8月24日),⑥水稻破口前15d及水稻破口期(8月2日、8月17日)各一次,⑦水稻破口前10d及水稻破口期(8月7日、8月17日)各一次,⑧水稻破口前5d及水稻破口期(8/12、8/17)各一次,⑨水稻破口期及水稻齊穗期(8/17、8/24)各一次,⑩噴施等量清水作空白對照(CK)。
1.3.2 施藥方法 7月下旬,根據(jù)水稻幼穗分化期及葉位推斷該品種破口期為8/17左右,據(jù)此確定各處理施藥時間。每次施藥均用43%戊唑醇SC 225mL/ hm2對水900 kg,利用電動噴霧器進行均勻噴霧。
1.4 取樣調查 防治效果調查在水稻黃熟期(9月20日)進行,采用平行線跳躍取樣法[1],每小區(qū)查50叢,調查總穗數(shù)、各級病穗數(shù)。
1.4.1 稻曲病分級標準[2] 0級:未發(fā)??;1級:每穗1個稻曲;2級:每穗2個稻曲;3級:每穗3~5個稻曲;4級:每穗6~9個稻曲;5級:l0個以上稻曲。
1.4.2 計算公式
2 結果與分析
根據(jù)調查結果,分別計算病株率、病情指數(shù)、防治效果。
2.1 對水稻的安全性 施藥后調查觀察,各小區(qū)水稻生長正常,無藥害現(xiàn)象發(fā)生。
2.2 不同時期用藥對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看出,應用43%戊唑醇SC防治水稻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施藥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但在不同的用藥時期其防治效果差異較大。其中以水稻破口前10d施藥的防治效果最高,病穗率、病情指數(shù)的防效分別為87.43%、92.99%;其次是破口前5d施藥,防效分別為66.85%、76.94%;而齊穗期施藥的防效最差,只有41.69%、57.98%。
2.3 不同施藥次數(shù)對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的影響 從表1中可以看出,施藥2次的防治效果總體好于施藥1次。以破口前10d、破口期施藥的防效最高,病穗率、病情指數(shù)的防效分別為97.31%、98.99%;其次為破口前5d、破口期施藥,防效分別為87.12%、92.25%;而在水稻破口期、齊穗期施藥的防效最低,防效分別為60.42%、74.13%。
2.4 不同施藥時期、次數(shù)對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方差分析 試驗數(shù)據(jù)(病指防效)應用DPS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處理間F(8,26)=27.173,P=0.0001<0.01,表明處理間差異極顯著。對不同處理進行Duncan多重比較(表1),處理⑦與其他各處理差異達極顯著,②、⑥、⑧與其他各處理差異達極顯著,處理②、⑥、⑧之間差異不顯著。在1次施藥防治時,處理②與處理①、③、④、⑤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①、③、④與處理⑤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處理①、③、④之間差異不顯著。
3 小結與討論
(1)試驗結果表明,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時期不同,次數(shù)不同,其效果也明顯不同。水稻破口前5d至破口前15d防治稻曲病均有一定的效果,其中破口前10d防治效果較好,施藥時間推遲,防效顯著降低。水稻稻曲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其發(fā)生程度與水稻破口至齊穗期雨日、雨量的多少有著密切的關系[3],因此在藥劑防治水稻稻曲病中,應立足于預防。在中等偏重以上發(fā)生年份,應在水稻破口期前10d及破口期各施藥1次,在中等及以下發(fā)生年份,在水稻破口期前10d施藥效果最好。水稻破口期前10d的生理指標為“葉枕平”(劍葉與倒二葉葉枕相平)[4]。
(2)本次試驗結果與孫祥良等[5]研究基本一致,而劉永鋒等[6]認為,水稻破口前5~7d為藥劑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施藥時期,孫友武等[7]認為防治稻曲病最佳時期在破口前13~15d,最佳防治時期認定上的差異是否與施藥時的天氣及藥劑選擇等其他因素有關,有待在今后的試驗中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唐春生,高家樟,曹國平,等.稻曲病病情分級標準的研究與應用[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2):44-47.
[2]肖業(yè)武,劉二明,李小娟. 水稻稻曲病田間分布及抽樣方法研究初報[J]. 作物研究, 2007(01):38-40.
[3]劉見平,唐濤,張松柏,等. 稻曲病初侵染源及病菌侵染適期初步研究[J]. 雜交水稻. 2009, 24(1):74-77.
[4]許美良,陳永兵,周有銘, 等. 水稻稻曲病防治適期及策略初探[J].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05, 17( 3) : 161- 162.
[5]孫祥良,韓志能,朱金良,等.單季晚稻稻曲病防治適期研究[J].中國植保導刊. 2004, 24( 8) : 8- 101.
[6]劉永鋒,陳志誼,陸凡,等.水稻稻曲病控制技術研究[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4,20(3):42-45.
[7]孫友武,蔡廣成,潘武. 水稻稻曲病菌的侵染期及防治適期的研究[J]. 安徽農學通報,2008,14(3):92-93.
(責編: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