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期流行的人物故事鏡中,習見以禪宗初祖達摩神異傳說內(nèi)容為構(gòu)圖題材的例鏡,此類鏡一般以頭頂碩大斗篷、腳下踩踏一短小棒狀物或橢圓盆形器獨自漂行于波濤之上的達摩為主體物象構(gòu)圖,考慮佛教典籍中久有達摩從南天竺國航海來華傳法的記載,古今藏家和研究者多將此類鏡命名為“達摩渡海鏡”或“達摩航海鏡”。筆者檢索、校驗相關(guān)禪宗史料,認為此類鏡圖式表現(xiàn)的場景與佛教典籍所記的達摩渡海故事內(nèi)容不符、用“達摩渡?!惫适伦⒔忡R圖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應(yīng)系誤釋。同時,考慮唐宋以來廣為流行的另一類達摩與梁武帝論法不合而渡江北上魏地的禪宗故事,上述鏡圖描繪的場景雖與達摩“航海東來,三載而至南越”的傳說難于比附,卻與“折葦渡江”、“一葦渡江”的故事情節(jié)契合,進而認為此類鏡圖式描繪的是“達摩渡江”的禪宗故事場景,由此,此類鏡正確定名應(yīng)為“達摩渡江故事鏡”,相關(guān)問題分述如下。
一、形制、分類與物像組圖
宋金時期流行的達摩題材人物故事鏡,按形制與紋飾的區(qū)別,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
Ⅰ類:鏡作八出葵花邊形,圓鈕。鏡圖以翻卷流動的細密水波紋為底,鈕右側(cè)配置一羅漢狀老僧
以禪宗初祖達摩神異傳說內(nèi)容為構(gòu)圖題材的例鏡,一般以頭頂碩大斗篷、腳下踩踏一短小棒狀物或橢圓盆形器獨自漂行于波濤之上的達摩為主體物象構(gòu)圖,古今藏家和研究者多將此類鏡命名為“達摩渡海鏡”或“達摩航海鏡”。為禪宗祖師達摩。達摩禿頂,寬額,粗眉,大眼,高鼻梁,耳長而碩大,身披交領(lǐng)右衽袈裟,腳下踏踩一短小棒狀物或橢圓盆形器,獨自順風漂行在波濤洶涌的水面上,頭上方有碩大斗篷。由于水面風大,達摩袈裟隨風飄拂、褶皺清晰可辨,頭上的斗篷被吹歪至一側(cè),因而不得不作伸手扶護斗篷狀。鈕左側(cè)配置一頭部或上身露出水面、正昂首吐升騰云氣的神龍,騰起的云霧向上托起一處廟宇。此類鏡在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宋金達摩故事鏡標本中最為習見,典型傳世器與出土物見于上海博物館藏鏡、山東省博物館藏鏡、陜西省西安市文物考古所藏鏡、安徽六安舒城縣馬河口祝山村宋墓出土鏡等,見于著錄的此類私藏典型器也十分豐富,如三槐堂藏鏡、息齋藏鏡、狄秀斌藏鏡、內(nèi)蒙古地區(qū)私藏鏡等。此外,在近年來各地舉辦的銅鏡專場拍賣會上,也經(jīng)常見到此類達摩故事鏡,如瀚海2011秋拍銅鏡專場拍品等都堪稱此類鏡中的精品佳作。從器形、紋飾、鑄制工藝看此式鏡在達摩故事鏡中出現(xiàn)的年代最早、流播地域最廣、前后延續(xù)的年代最長,其中金地所見例鏡的數(shù)量遠多于兩宋鏡。
Ⅱ類:圓形,圓鈕。主紋區(qū)滿置波浪紋,鈕左側(cè)置站立達摩像,達摩腳下踩踏一半月形器在波濤上順風航行,手中扶持被大風吹歪至前方的斗篷。主紋區(qū)外置兩周弦紋圈帶,素緣。本式鏡與前類鏡不同之處在于主紋區(qū)組圖簡約,物像細部刻劃不精,缺少水中吐云氣的神龍和云中廟宇,就鑄鏡工藝而言亦較前者粗陋。此類鏡目前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不多,主要流播于金統(tǒng)治的北方地區(qū),《北方草原古銅鏡》收錄有兩枚內(nèi)蒙古地區(qū)出土的本式鏡。
Ⅲ類:柄形鏡,鏡首圓形,主紋區(qū)上部為岸邊樹木,下部為水波紋,水紋區(qū)配置達摩腳踩一彎弧形枝條狀物漂行于波濤之上,頭戴風帽、身著長袍隨風飄拂。例鏡見于《華夏國拍2010秋拍銅鏡圖錄》圖5440。本式鏡與前兩類鏡物像組圖差別較大,達摩頭戴風帽子,身著長袍,風帽已與Ⅰ、Ⅱ類鏡中的碩大斗篷完全不同,雙袖攏于身前的動作亦與前兩類鏡物像有別。整幅圖像表現(xiàn)的場景已沒有了前兩類鏡圖式中那種驚濤駭浪、危機四伏、蛟龍出沒的神秘恐怖氣氛,變成了一幅水面波瀾不驚、達摩氣定神閑悠然漂渡的空靈畫面。
此外,湖南地區(qū)出土一件宋代方形人物故事鏡(《湖南出土歷代銅鏡》圖168),鏡圖以水波紋為地紋,水波上配置一著長袍、腳踩長條形棒狀物(有研究者認為是寶劍)漂行,岸邊另有一人身體前傾、向著航渡者作喊話狀。此類鏡圖故事的文化內(nèi)涵,論者有不同的解釋,本文認為其描述的也應(yīng)是達摩航渡的禪宗故事。
二、“達摩渡海故事鏡”定名辨誤
上文Ⅰ、Ⅱ類鏡中水波之上“羅漢型”達摩形象的確認,雖無鏡銘旁注,但因有宋、金及其前達摩圖像作品互勘俱證,論者向無異議。Ⅲ類鏡鏡圖中的達摩圖像與Ⅰ、Ⅱ類鏡比較系晚出,一般認為此類披風帽畫像是南宋以降隨著禪意水墨畫興起而出現(xiàn)的,可視為傳統(tǒng)達摩圖像的“衍生模式”。關(guān)于上述三類鏡圖展現(xiàn)的情節(jié)場景及其文化內(nèi)涵,傳統(tǒng)的說法認為反映的是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航海來華的故事,此說至今為眾多著錄和藏家、研究者所采信,因故十分流行,然而比較唐、宋禪宗史料中的相關(guān)記載,用“達摩渡海故事”解釋此類鏡圖式表現(xiàn)的情節(jié)內(nèi)容顯然是有問題的。
早期佛教史文獻中有關(guān)達摩的身份及其活動事跡記載不多,北魏《洛陽伽藍記》中的達摩只是一個從西域波斯國東游來華的普通僧人,并不曾與“南天竺僧”、“渡海來華說”聯(lián)系起來。六世紀《略辨大乘人道四行及序》稱達摩為“南天竺國大婆羅門國王第三子”,謂其“遠涉山海,游化漢魏”,此雖明記達摩從南天竺國“涉?!敝林型翝h魏傳法,但也只說達摩是一位潛心習傳《楞伽經(jīng)》、修道“二人四行”論的平實而不尚神通的普通游僧,其航海來華的具體時間、地點仍付諸闕疑。至唐道宣《續(xù)高僧傳》中,開始確認達摩來華路線為“初達宋境南越,來又北渡至魏”。此后達摩“航海來華說”在佛教典籍與禪宗諸派中漸成定論,如《楞伽師資記》說達摩“泛海吳越,游洛至鄴”,《傳法寶記》記“航海而至嵩山”,《南宗定是非論》云“(達摩)遠涉彼潮,至于梁武帝”,《歷代法寶記》亦記達摩“泛海而來”等。
唐代中期以來,隨著禪宗的興起與日趨繁盛,達摩航海來華的事跡經(jīng)禪宗弟子累世穿鑿附會、虛構(gòu)神化、疊加增益而變得越來越豐富生動、細節(jié)清晰,然而無論是佛教典籍記載中的輾轉(zhuǎn)稽求、衍變異化還是禪宗弟子歧義多出的世代耳口相傳,皆未出現(xiàn)過達摩獨自從南天竺國遠漂重洋來中土傳法的說法,即便是宋金以后神異志怪小說繁盛、達摩故事被極度虛構(gòu)神化之際,也沒有出現(xiàn)過達摩能夠不借助大船獨行航海來華之說。在達摩來華的南北朝時期,無論是中國還是在古印度,先民的航海工具均較為原始,航海技術(shù)相對落后,人們對遠涉重洋望而生畏,從南天竺航海至南朝吳越之地要面臨巨大風險,當時即便是有雄厚經(jīng)濟實力和航海經(jīng)驗的大型商人船隊,也不敢輕易冒險。上述社會背景下,達摩獨自乘小船遠涉重洋來華顯然是不可能發(fā)生的,因而顧及演繹、虛構(gòu)禪宗故事的“合理性”與可信度,歷世禪宗弟子無論如何神化達摩航海來華的事跡,均不見言達摩獨自航海來華說者。
唐、宋佛教典籍中有關(guān)達摩航海來華事跡的記載十分豐富,這些記載,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達摩航海來華故事的內(nèi)容,現(xiàn)摘要列述如下:
唐《南陽和尚問答雜徵義》:“(達摩)附船泛海,涉潮來至漢地?!?/p>
唐《寶林傳》:“先辭師影,后別于王,而告之言欲住東土,王乃啟留不住,遂敕大目御已舶送。經(jīng)于三載至于廣州,刺史蕭昂出迎?!?/p>
五代《祖堂集》:“泛海東來,經(jīng)于三載。梁普通八年丁末之歲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廣州上舶。刺史蕭昂出迎,奏聞梁帝?!?/p>
北宋《景德傳燈錄》:“師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達于南海。實梁普通八年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也。廣州刺史蕭昂具主禮迎接。表聞武帝?!?/p>
宋《傳法正宗記》:“菩提達摩之東來也,凡三載。初至番禹,實當梁武普通元年庚子九月二十一日也,或日普通八年丁未之歲。州刺史蕭昂以其事奏?!?/p>
宋金以后的文獻《稽古略》記載達摩“既而念震旦緣熟行化時至,辭于侄王,王為具大舟,實以珍寶泛重溟,三周寒暑達于南海?!?/p>
以上典籍所記達摩航海來華的原因背景、來華登陸的時間、地點及具體情節(jié)等雖有歧義,但認為達摩來華是乘坐國王所賜大船、或搭乘當時往返于南天竺至南朝吳越之地的商船隊而來是沒有爭議的,且航海來華耗時較長、前后達三年之久,由此,宋、金之際所謂的達摩獨自航海來華說實際是不存在的,稍后的明代志怪小說《達摩出身傳燈錄》中收錄了前代有關(guān)達摩的各種神異傳說并進一步作了創(chuàng)新加工、神話演繹,可謂集達摩神異傳說故事之大成者,其中亦未見達摩獨自駕馭小舟航海來華的記載。
從以上文獻所記校驗宋、金銅鏡圖式中的腳踏短小直棒狀物、短弧狀條形器或橢圓形器漂行于水波之上的獨行者達摩形象,此類鏡圖表現(xiàn)的人物故事情節(jié)顯然應(yīng)與“達摩渡海故事”的場景無關(guān),鏡圖承載的達摩故事內(nèi)涵,定另有所指。
三、正名“達摩渡江故事鏡”的依據(jù)
上述達摩故事鏡圖式表現(xiàn)的情節(jié)場景與“達摩航海三載而至南越”故事內(nèi)容不相干,卻與宋金時期流行的另一類達摩“折葦渡江”、“一葦渡江”的禪宗故事內(nèi)容十分契合。
唐《寶林傳》中記載有達摩來華先至南朝的梁地,后因與梁武帝論法不合而渡江北上魏地的故事:
菩提達摩經(jīng)于三載,至于廣州,刺史蕭昂出迎,時當梁普通八年丁未之歲九月二十一日。聞奏梁帝,梁帝下詔赴京師,武帝親駕車輦,迎請大師升殿供養(yǎng)。爾時武帝問達摩曰:“朕造寺、寫經(jīng)及度僧尼,有何功德?”達摩答曰:“無功德!”武帝日:“云何無功德?”達摩曰:“此有為之善,所以無功德?!笔菚r梁帝不悟此理,遂普通八年十月十九日泛過江北。
關(guān)于上述禪宗故事偽命題的考證,近世早有研究者論定,不過,唐、宋以來這個故事的確十分流行,《祖堂集》云“(達摩)自知機不契,則潛過江北入于魏地。”該書還錄有暗示達摩來華與獨自渡江北上的謁語:“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換換暗渡江?!彼巍毒暗聜鳠翡洝罚骸皫熤獧C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傳法正宗記》:“尊者知機緣不契,潛以十九日去梁渡江?!笨梢姰敃r禪宗弟子均視達摩獨自渡江北上的故事為信史。
達摩使用什么工具獨自渡江北上的?北宋中期以前的禪宗文獻缺載。約略于北宋晚期,所謂達摩“折葦渡江”北上魏地的神異傳說開始出現(xiàn)。
南宋《佛祖統(tǒng)記》記達摩與梁帝論法“帝不契,師遂渡江入魏?!本湎伦宰⒃唬骸皥A悟云:后人傳折葦渡江,未詳所出?!眻A悟是生活在北宋仁宗嘉佑八年至南宋高宗紹興五年間的一位很有影響的禪宗宗師,所著《碧嚴集》卷1《達摩廓然》云:“帝不契,遂出國,渡江至魏。后來有傳折蘆而渡,恐亦不詳,此乃贊嘆之言也?!弊鳛閷W識貫通古今的一代高僧,圓悟自然不會相信南北朝時期確有達摩“折葦渡江”之實,只是在著書立說時較為客觀地輯錄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這一傳說,由此亦間證至遲在圓悟禪師生活的北宋晚期,有關(guān)達摩折葦渡江的故事已經(jīng)在市井坊間流播。除圓悟外,其他禪宗弟子著書最初沒有將這個故事錄入典籍,有論者認為可能與故事本身過于荒誕怪異、神話意味濃重而不被眾多習禪者認可有關(guān)。此后耳口相傳流播愈廣影響亦深,日久競漸生“三人成虎”之效,于是不少禪宗弟子著書自然也就接納了此說,如南宋本覺《釋氏通鑒》記“……(達摩)遂去梁,折蘆渡江,二十三日北趨魏境?!弊源诉_摩折葦渡江的故事作為“信史”正式人編禪宗史。
宋、金時期與“折葦渡江”故事約略同時流行的還有一類更為神異的“達摩一葦渡江”傳說,以上兩類故事貌合而神離,實有明顯區(qū)別:蘆葦細長而中空,置放于江中有浮力,可以托舉一定重量的實物而不致下沉,倘若集聚足夠數(shù)量的蘆葦捆扎成浮筏放置江面,承托達摩擺渡過江亦不無可能,此說多少有點合理的成分,大致是說得過去的。而僅利用一根蘆葦或折斷一截蘆葦作為工具承托達摩安全渡江顯然是不可能的?!罢廴敹山钡亩U宗故事演繹成“一葦渡江”,實應(yīng)另有傳統(tǒng)文化誘因,《詩經(jīng)·衛(wèi)風·河廣》中有詩句“誰謂河廣?一葦航之。誰謂宋遠?跛予望之。”是說河水之短,旅居衛(wèi)國的思鄉(xiāng)宋人詠嘆只需一條小船便可通過而返歸故里,此處的“一葦”表意似乎是指“一根蘆葦”,實則是以其借指“小船”,并非真的是說能夠乘一根蘆葦過河?!对娊?jīng)》中的這個經(jīng)典辭句及借指含義,為后世著書者屢用,如《三國志·吳書·賀邵傳》:“長江之險,不可久持,茍我不守,一葦可航也?!碧篇毠录啊秾⑦€越留別豫章諸公》:“他時相憶雙航葦,莫問吳江深不深?”宋蘇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等,隨著宋、金時期禪宗故事神化程度的加深與泛濫,用“一葦渡江”故事附會達摩離棄梁帝渡江北上的事跡,自然要比“折葦渡江”故事更能凸顯達摩祖師卓爾不凡的法力與神通,達摩的神性功能由此亦被無限放大出來,此系宋、金以來達摩“一葦渡江”故事流播迅速以致家喻戶曉、另一“折葦渡江”故事漸趨隱沒不顯并最終罕為市井坊間所知的原因。
以上結(jié)論,可對本文論及的達摩人物故事鏡圖式內(nèi)涵作出解釋:(1)鏡圖中達摩獨自航行于波濤之上,表現(xiàn)的是其離棄梁帝渡江北上的場景。(2)達摩腳下踩踏的短小棒狀物或橢圓狀盆形器,是標示其過江所乘的小船。整幅鏡圖描繪的場景,是對當時社會上廣為流行的達摩“一葦渡江”禪宗故事的形象化圖解。(3)鏡圖中加載噴吐水柱的神龍和水柱頂部的廟宇,是標示達摩具有神性法力的“符號化”物象,是宋金時期佛教文化中國化、民間化、世俗化的產(chǎn)物。(4)少量例鏡圖式中,有達摩腳下踩踏細長條狀漂浮物的物象,此或系表示“一根蘆葦”或折斷的“一截蘆葦”,果真如此,則傳統(tǒng)意義上“一葦渡江”的借指內(nèi)涵,在宋金之際達摩日趨神化的光環(huán)籠罩下被徹底作了異化修正,進而達摩真正變成了能夠借助一段蘆葦悠然橫渡長江的神人了,這在達摩其人其事被民間世俗徹底神化了的宋、金社會市井坊間,抑或是可以“合理”存在的現(xiàn)象。
四、結(jié)論
宋、金時期,“達摩渡?!迸c“達摩渡江”是在社會上同時廣為流播的兩個禪宗故事,兩者在文字表觀上或圖像學上雖皆與“達摩渡水”相關(guān),但發(fā)展情節(jié)、文化背景、承載的內(nèi)涵完全不同。多年來緣于諸多藏家和銅鏡研究者未能爬梳細審禪宗史料中的相關(guān)記載、未作“鏡圖”物象與典籍“文字”描述的認真???,便張冠李戴、以訛傳訛對這一時期流行的達摩故事鏡圖式的名稱及內(nèi)涵作了誤指,所謂的“達摩渡海故事鏡”,實則應(yīng)正名為“達摩渡江故事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