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諧社會的提出,把社會建設第一次提高到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同樣的高度,使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整體布局由原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拓展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并要求政府職能由全能型政府轉變?yōu)榉招驼?。非政府組織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之一,是政府和市場的重要補充,而在我國,非政府組織的發(fā)展卻明顯滯后。通過對北京工友之家案例的分析,將探究我國非政府組織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非政府組織發(fā)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
關鍵詞:非政府組織;和諧社會;工友之家
中圖分類號:C9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081-02
現代社會主要有三種力量構成,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而非政府組織(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則是公民社會的典型產物,是為了彌補政府和市場的不足而產生的第三方組織形式,我們可以將非正式組織定義為:正式組織中的員工,在共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交往過程中基于特定的動因而自覺自愿自發(fā)形成的非正式群體。有學者認為,作為非政府組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區(qū)是社會的基層組織,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拓寬就業(yè)途徑等方面發(fā)揮著特有作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1]。還有的學者認為,非政府組織能夠在促進政治生活的和諧,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維護社會的公正與穩(wěn)定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以及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預警和化解社會矛盾沖突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2]。
經過實地調研發(fā)現,在北京郊區(qū),有許多進京務工的農民工聚居地,他們生活環(huán)境簡陋,家庭收入基本沒有結余,主要問題集中在子女上學、物價上漲、季節(jié)性失業(yè)等方面。工友之家的創(chuàng)辦人孫恒感慨于新工人①的付出與收獲的不平衡,于2002年創(chuàng)辦了工友之家這一為新工人服務的非政府組織。
一、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fā)展中心簡介
北京工友之家文化發(fā)展中心,簡稱工友之家,于2002年11月正式成立,致力于打工群體的文化教育事業(yè),提倡互助合作、團結友愛、立足社區(qū)、奉獻社區(qū),為促進我國經濟改革與發(fā)展、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服務。與許多NGO組織一樣,他們的服務對象很明確:打工者。工友之家的工作人員不喜歡別人稱進城務工者為農民工,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帶有歧視性含義的詞語,他們更喜歡稱身邊的工友為“新工人”。工友之家以工友為中心展開工作,通過打工青年藝術團、同心實驗學校、同心互惠公益商店、打工藝術博物館和同心創(chuàng)業(yè)服務中心為廣大工友提供切合實際的、符合他們要求的服務。
2002年5月1日,創(chuàng)辦人孫恒和他的伙伴們發(fā)起組建了全國首家打工青年藝術團。2005年,他們的藝術團發(fā)行首張專輯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并用七萬五千元版稅作為啟動資金在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皮村創(chuàng)辦了一所打工子弟學?!膶嶒瀸W校,目前有近五百名學生,全部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打工者子女。2006年他們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同心互惠公益商店,目前已經開辦了7家同心互惠商店。2007年他們又發(fā)起創(chuàng)辦了全國首家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希望以此來記錄打工文化歷史變遷,倡導勞動價值尊重,并開始開展流動的心聲兒童發(fā)展教育項目,以此來關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同時,工友之家在2007年開始開展流動的心聲兒童發(fā)展教育項目,他們秉承以兒童為中心的發(fā)展教育理念,通過組織動員培訓各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學生家長及教師的廣泛參與,在打工子女學校及打工者社區(qū)組織開展各類兒童主導活動,搭建流動兒童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臺,來幫助兒童建立文化自主性,同時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宣傳倡導,關注并改善流動兒童的生存和教育狀況,促進流動兒童的城市融入。2009年他們辦起了同心創(chuàng)業(yè)培訓中心,為新生代打工青年提供城市生活職業(yè)技能培訓,以幫助他們在城市更好地生活工作。
二、工友之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
(一)工友之家為新工人群體提供對外交流和溝通的平臺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政府重構了政府與公民、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出現了大量游離于傳統(tǒng)單位組織之外的單個的農戶、流動打工者、個體戶、民營企業(yè)主等多元化的群體,而傳統(tǒng)群團組織對這些新社會群體無法覆蓋[3]。這些新社會群體渴望與政府和社會交流,融入市場競爭,參與社會活動。新社會群體的愿望如果一直得不到滿足,將對社會和諧產生潛在威脅。而我們發(fā)現,非政府組織的出現很好地化解了這一難題,扮演了積極的角色。
北京新工人群體中不乏熱愛藝術、熱愛音樂的工人,但限于較低的收入,較少的閑暇時間以及較小的視野,他們幾乎沒有條件去享受藝術的熏陶,生活中聽一首歌都成為一種奢侈。而工友之家成立的打工青年藝術團號召一批新工人中喜歡唱歌、有藝術特長的打工者,他們秉承“為勞動者歌唱——用歌聲吶喊、以文藝維權!”的理念,每月到建筑工地、打工子弟學校等地義務演出三至四場,截至目前演出總場次估計超過150場,直接觀眾超過3萬人次。2004年9月,京文唱片公司為藝術團出版了專輯《天下打工是一家》,全部是我們打工者自己作詞作曲。專輯發(fā)行了10萬張。所有收入又全部作為了2005年8月創(chuàng)辦的打工子弟學?!巴膶嶒瀸W?!钡膯淤Y金。
可見,工友之家創(chuàng)辦的打工青年藝術團不僅使工人中一些被埋沒的藝術人才得以從事藝術行業(yè)、開展對外交流,也豐富了其他各界新工人朋友的文娛生活。
除了打工青年藝術團以外,工友之家還創(chuàng)辦了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也是一個民間非營利性公益博物館,。博物館的展覽設施多是工友捐贈的舊家具二次加工而成,而粉刷墻壁、平整地面、搭建博物架則靠工人自己和大學生志愿者共同完成。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用來紀錄打工群體的文化歷史變遷,倡導勞動價值的尊重與認可,包括歷史展廳、婦女展廳、兒童展廳、勞工NGO展廳、工作實物展廳等,記錄下了打工者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
可以說,無論是打工青年藝術團還是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都為工人群體的對外交流和溝通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它們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交流和展覽活動,不僅記錄了打工群體為城市建設所付出的辛勞,也向城市人口展現出了工人的風貌,讓更多的人關注、了解、尊重這個群體,同時讓廣大農民工正確認識自身的社會價值。
(二)工友之家為解決社會難題,化解社會矛盾做出了貢獻
城市農民工子女能否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服務是建設和諧城市的關鍵,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各項制度和政策體現著嚴重的“城市中心”、“城市優(yōu)先”的價值取向,因此城鄉(xiāng)之間教育水平的差距也在“城市優(yōu)先”的價值取向下逐漸成為事實。要改變這一現狀的根本辦法是改變我國的戶籍制度,但戶籍制度的改革尚且需要時間,于是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難的問題一時難以得到有效解決。
有感于打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工友之家創(chuàng)辦者孫恒用打工青年藝術團第一張唱片所得的版稅作為啟動資金,建立了同心實驗學校,目前開設從學前班到六年級共十二個班,在校學生500余名,全部為外來打工者子女。在滿足社區(qū)流動兒童日?;窘逃幕A上,他們利用周末和晚上,通過開辦社區(qū)圖書館和工友夜校、舉辦各類社區(qū)公眾教育等活動,擴展學校功能,逐步發(fā)展成為社區(qū)學習中心,為社區(qū)兒童和成人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教育服務。同心實驗學校不是政府出資創(chuàng)辦的公立學校,而是作為非政府組織用自己的組織經費創(chuàng)辦的,直接為新工人的子女解決上學難的問題,大大減輕了他們在教育問題上的負擔,在某種程度上也起到了代替政府的作用。這樣,非政府組織就解決了政府無力解決或暫時解決不了的問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工友之家是政府與市場的銜接鏈
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是調控的兩種手段,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缺陷。國際社會經驗表明,非政府組織因其具有與基層聯系密切、了解基層實際情況的優(yōu)勢而具有創(chuàng)新性、靈活性的特點,因而在滿足弱勢群體的社會需求、解決一些社會問題方而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是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4]。事實上,中國的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民間組織和社會團體已經成為提供社會幫助、承擔社會管理職能的積極力量。
目前我國有約一億80、90后新生代打工群體,他們將逐步融入城市,成為進一步推動中國城市化進程、促進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的新生力勞動大軍,但在這過程中他們仍要面對巨大困惑與挑戰(zhàn)。因此,工友之家結合社會各界資源創(chuàng)辦了同心創(chuàng)業(yè)培訓中心,為廣大的新生代打工青年提供免費的學習和培訓機會,開設以電腦職業(yè)技能和城市公民教育為特色的培訓課程,以幫助新生代打工青年在城市更好地生活創(chuàng)業(yè)與發(fā)展。目前同心創(chuàng)業(yè)培訓中心已經開辦了電腦班、法律培訓班、英語班等,加強了新生代打工青年的城市就業(yè)能力,加快了新生代打工者的市民化過程。此外,工友之家還創(chuàng)辦了同心互惠公益商店,通過面向社會公益募捐及回收籌集閑置富余物資、在打工者社區(qū)開辦“同心互惠公益店”進行義賣的方式,以降低打工者的生活開支、發(fā)展移民社區(qū)的合作消費、促進社區(qū)參與、支持打工者群體各項文化教育事業(yè)及其他相關公益活動,這樣既減少了社會資源的浪費,又幫助了社區(qū)貧困工友家庭降低生活成本,同時商店所得的部分收入還可以作為工友之家的一部分收入來源,維持組織的正常運轉。
三、工友之家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我們可以認為,類似于工友之家這樣的民辦非政府組織在構建中國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并將繼續(xù)發(fā)揮重要的推動和補充作用,但是客觀上講,我國現在的非政府組織發(fā)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有能力小、自由少、組織機制不成熟等一系列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
工友之家作為一個民辦非政府組織,其社會捐款應是一個NGO的主要資金來源,但是我國的非政府組織對于社會精英和基金會尚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導致社會捐贈始終處于匱乏狀態(tài),因此靠社會捐助并不能滿足工友之家的日常開支。在創(chuàng)辦人孫恒等人的努力下,他們利用打工青年藝術團唱片的版權收入和同心互惠公益商店的收入才勉強保持收支平衡。非政府組織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務,不論一個組織要向誰提供服務、提供服務的種類和大小,都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活動的運轉,因此工友之家要想進一步壯大發(fā)展,就需要首先解決資金的缺口問題。
此外,工友之家的總部在北京,它建立的各類分屬機構以及所做的各項活動也主要是集中在北京朝陽區(qū)金盞鄉(xiāng)的打工者聚居地,盡管工友之家曾獲得了各種榮譽和表彰,但這并不能掩蓋工友之家在社會影響力上的局限性。
最后,工友之家還面臨著人員素質不高,專業(yè)人員缺乏的問題。工友之家的正式工作人員只有十幾人,而且大多都是臨時人員,以至于很多活動只有依靠以大學生為主的志愿者才能辦起來,由此必然導致工友之家的發(fā)展缺乏后勁,難以形成長久有效的發(fā)展模式和思路。工友之家由創(chuàng)辦到發(fā)展這一路上的點子主要是由創(chuàng)辦人孫恒提出來的,其他管理人員和組織成員對孫恒已經形成了很深的依賴,執(zhí)行的人很多,但出主意的人很少。很難想像倘若沒有孫恒,工友之家會變成怎樣的一種情況。
總的來講,要徹底解決我國非政府組織的問題,進一步發(fā)揮非政府組織對和諧社會構建的作用,就需要政府完成社會體制改革以及政府職能轉變這一過程,堅持和完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建設,完善社會管理職能,為我國非政府組織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而非政府組織自身也要進一步規(guī)范組織行為,完善組織體系,提高社會聲望,從而增強其在和諧社會中的社會建構功能,推動整個社會朝著更有效、更穩(wěn)定、更和諧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康之國,杜麗娜.構建和諧社會視角下的社區(qū)治理與NGO[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
[2]馬秀清.發(fā)揮非政府組織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作用[J].理論前沿,2007,(16).
[3]鄧國勝.中國非政府組織發(fā)展的新環(huán)境[J].領導文萃,2002,(10).
[4]張濟琳.淺析非政府組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效、困境及對策[J].軟科學,2006,(1).
[5]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6]張勤.中國公民社會組織發(fā)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姚同生.當前中國MGO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企業(yè)家天地·理論版,2006,(8).
[8]李迎春.我國NGO之組織治理問題及其對策探析[J].中國對外貿易:英文版,2010,(12).
[9]古桂琴.中國NGO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1).
[10]徐汝華.第三部門在中國:現狀與制度化路徑選擇[J].武漢學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