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 鵲
這些年終日忙碌奔走于紛繁復(fù)雜的市井,想與自然親近想聽山鳥的鳴唱已經(jīng)成為一種奢望,特別是兒時那種“一只喜鵲喳喳叫,家里必有喜事到”的美景,早已漸漸遠(yuǎn)去。
喜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義上是吉祥的象征,人們常常認(rèn)為聽到喜鵲的鳴叫就會給自己帶來滿門喜氣。喜鵲和人的緣分極深,它從來不向往遠(yuǎn)離山村的曠野,從來不依戀神話般的森林。春夏秋冬它總是滿懷激情地注視著山村人的忙碌,高興之余發(fā)出一聲意味深長的鳴叫,把福音送給村村寨寨家家戶戶。喜鵲對土地情有獨鐘,它常常在山坡上、淺谷里、莊稼叢中行走,間或做一次短暫的飛行,它從不愿遠(yuǎn)離地面。神情那么自然,那么無憂無慮。
我對喜鵲的懷念,源于兒時的記憶。那時,我的故鄉(xiāng)森林繁茂,山岡上到處長滿了松樹、沙松、桉樹、麻栗樹、青崗栗、核桃樹,較高的樹杈上滿是喜鵲的窩。氤氳的村莊旁邊,藍(lán)藍(lán)的天和輕柔的草地揉和在一起,天地間淡淡地浮動著一縷白云,陽光的絲線柔柔地飄落下來,我們一個或者兩三個小娃躺在草地上,悠閑自得,下面是一條很有詩意的名叫清水河的小河,一兩頭水牛吃飽了,正舒心地走進(jìn)河里,一只或者兩三只花喜鵲站在牛背上,不時地低頭在牛背上啄一下,不時又仰起頭看看空曠的天空,然后回頭朝坡上的我們看一眼,發(fā)出 “喳、喳喳、喳”的歡快的鳴叫,似乎在挑逗我們這些孩童。有時,閑得無聊的我們,就會去追逐一只喜鵲,那喜鵲在離我們不遠(yuǎn)的地方落下,我們靠近時它飛了,我們離遠(yuǎn)時它又落下,還不時地回頭看,目光充滿著戲劇性。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悠閑中與一群又一群的喜鵲相伴度過。
喜鵲喜歡把家安在村里村外的樹上。尋一個葉子稠密的樹杈,叼一些干樹枝架在樹丫里,里面鋪上一層軟綿綿的干草,建造成一個溫暖的小巢。我家院角的一棵老楊樹上就有一窩喜鵲,它們每天飛出飛進(jìn),有時落在院場里,混在雞鴨群里覓食,看它們那毫無戒備的神情,仿佛是家里飼養(yǎng)的。那年春天,喜鵲家里又添了兩只小喜鵲,院子更加熱鬧了。有一天,我放學(xué)回來后,聽到小喜鵲在窩里叫,我好奇地爬上老楊樹去掏小喜鵲,手剛剛觸到窩里,頭頂被啄了一下。那對平時很溫順的喜鵲盤旋在空中,憤怒地看著我,那是母親保護(hù)兒女的神色,嚇得我趕忙溜下樹來。母親回家把我訓(xùn)了一頓,她意味深長地說,喜鵲不吃谷子不吃米,還能給我們家?guī)硐彩?,不能傷害它。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每次喜鵲在老楊樹上鳴叫的時候,母親的目光就會突然發(fā)亮,好像有喜事從天上掉下來似的。蒼老的面龐因高興而生動萬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喜鵲實在是一種具有溫情又能讀懂人的心思不肯遠(yuǎn)離人類的鳥,那么善解人意,那么真心地與人類親親熱熱地相處。我常常在夢中聽到喜鵲無比優(yōu)美的鳴叫,看到那一群在田野山岡里行走的喜鵲。我一直認(rèn)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喜鵲喳喳的鳴叫更耐聽的音樂了,世界上再也沒有與喜鵲共舞的和諧環(huán)境了。
嗩吶聲聲
我兒時最初聽見的音樂聲,就是嗩吶的聲音。
在上個世紀(jì)的八九十年代,在滇東南的那些灰暗的村莊里,隱藏著人數(shù)眾多且才華橫溢的民間樂手——他們清一色是嗩吶手。他們在民間重要的節(jié)祭慶典中像螞蟻一樣聚集。在一個山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都彌漫了嗩吶的聲音,從孩子滿月請客,到整一歲的抓周,從娶親成家,到壽終正寢,嗩吶的聲音是永恒的背景音樂。
嗩吶,這種樂器,自誕生時就是民間的,它的原材料是亞熱帶山區(qū)常見的一種落葉喬木 ——梧桐。質(zhì)地疏泡的梧桐不僅易于制作嗩吶,且制成的音色純美。我故鄉(xiāng)將制作嗩吶叫做“摳”,就是用刀子一點一點地將一段梧桐樹干摳空。然后再精工做成喇叭狀。一般情況,優(yōu)秀的嗩吶樂手就是制作嗩吶的名匠。這種自制自用的樂器,跟樂手的情緣,是那種通過金錢購買而得的樂器不能比擬的。
老家將嗩吶手稱作“吹吹”,參加節(jié)慶,婚喪、廟會的嗩吶手,幾乎沒有單人的,一般都是二人組合,故鄉(xiāng)將其稱為“撥”。一撥中分“上下手”,“上手”多吹高音,“下手”多奏低音,一高低,一分一合間,便多了些奇妙,多了些生動。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人們被束縛在生產(chǎn)隊這樣一個集體性的生產(chǎn)組中,人們一般不得從事“副業(yè)”,但嗩吶手們是個例外,他們可以明目張膽地?fù)迫 巴饪臁?,所以,那個時代的“吹吹”是特殊人群,有比一般村民高一等的地位。好的“吹吹”,方圓百里地,都有顯赫的名聲。誰家要請了名吹,自然臉上就多了份光彩。
“吹吹”們最喜歡參加的慶典自然是婚事了。娶妻嫁女,都是喜事。人逢喜事,自然出手大方,“吹吹”們也就能多得幾個“喜錢”。當(dāng)然,“吹吹”們不能掉到錢眼里,雙眼盯著賞錢的“吹吹”在同行中是被蔑視的。只要有人請,無論請者富貴貧賤,均得接受邀請。請“吹吹”,可以沒錢,但不能沒酒。酒不到,嗩吶就不響。即使響了,也是響得勉強。所以在登門去請“吹吹”時,老家人都會用兩個磨得掉了漆的軍用水壺灌滿兩壺包谷酒一并送上。嗩吶的發(fā)聲部位老家人稱為“叫子”,其實就是一截燕麥稈?!按荡怠眰円且娭魅思覜]送酒,就會厚著臉皮要。他們喝酒,稱做“發(fā)叫子”。應(yīng)該說,喝酒和吹嗩吶的好壞之間還是有些因果關(guān)系的,一個“吹吹”如酒到七分。自然就張揚起來,那嗩吶也就吹得野,旋律也就會更悅耳動聽。當(dāng)然,也不是離了酒就不行。
我故鄉(xiāng)曾流傳了一些“吹吹”的故事,那是一對苗族兄弟。有一天,山下一個漢族村民的母親過世,這村民是個孝子,于是就想讓母親聽著一段動聽的音樂去赴黃泉路,但家里窮得打不起二兩酒,后來只有硬著頭皮披麻戴孝去山上請這對苗家兄弟。兩兄弟受邀而來,好看的苗族服飾上每人都多了個綠色的軍用水壺。他們走一路吹一路,時不時停頓一會兒,打開水壺蓋子,有滋有味地喝上兩口,一直吹到這家門前。據(jù)老家人講,這是迄今為止老家人聽過的最動人的嗩吶聲,它讓河水停止,讓群山頓首。村里有好事者,以為這對苗家兄弟喝了玉液瓊漿,便趁二人吹興正濃時,從后面偷偷擰開壺蓋,品了一口,品完后好事者像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一樣叫了起來。他叫道——
“他們喝的是水!”
其實,任何一種民間音樂,都是有限的。一個樂手,會吹的曲牌也是有限的。數(shù)十年來?!按荡怠敝貜?fù)地吹著不超過五十個的曲牌。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是這些曲牌,卻從未讓山里的人們生厭過。我聽過的嗩吶曲牌,也就是“拉船調(diào)”、“浪淘沙”,“趕馬調(diào)”、“過山調(diào)”、“鬧沙河”、“得勝令”、“將軍令”等十余個曲牌,但它卻影響了我的人生。它的雄渾,它的悠揚,它的樸素,是我寫作的營養(yǎng)源泉。
我的一個文友說:“在滇東南,沒有嗩吶的村莊,是死去的村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