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儒家倫理角度,從“三綱五?!薄袄硐肴烁瘛奔啊吧鐣熑巍比齻€方面對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進行倫理解析,認為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中體現(xiàn)了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行為規(guī)范及所涉及的各種哲學思考。
關鍵詞:祠祀建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儒家倫理
中圖分類號:TU-8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3)02-0001-04
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儒家倫理內(nèi)涵進行研究,在當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歷史進程中有其深刻涵義。
一、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的內(nèi)涵
所謂倫理,就是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人與自身,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關系、行為規(guī)范以及所涉及的各種哲學思考。關于儒家倫理,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綜合多數(shù)觀點,筆者從“三綱五?!薄袄硐肴烁瘛奔啊吧鐣熑巍比齻€方面解析儒家對倫理關系、個體價值、社會責任的理解。
(一)三綱五常
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形同于等級制社會,注重等級次序,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三綱五?!??!叭V”一詞到漢朝才有,孔子、孟子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指的是君臣父子之間的關系。如孔子曰:“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泵献友裕骸熬暢既缡肿悖瑒t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币虼?,早期儒家所講的君臣父子關系,不是一種絕對的服從或上下卑賤的地位,而是一種相對的關系。“三綱”的提法到漢朝才正式出現(xiàn),西漢儒學家董仲舒從天人關系出發(fā),根據(jù)“天尊地卑”思想,建立了“三綱五常”。他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漢儒的“三綱”否定了人的獨立人格,與當代的人文主義倫理觀相沖突,是一種落后的等級觀念,阻礙了歷史的進步。五四新文化運動及后來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運動,主要批判漢儒絕對僵化的“三綱”次序?!拔宄!奔础叭?、義、禮、智、信”,是用以調(diào)整、規(guī)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具體行為準則。孔子提出“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強調(dià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系的重要性。孟子則歸納為處理社會關系的準則,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儒家的“仁”就是愛人,過去儒家講愛人,包含階級區(qū)分;現(xiàn)在講愛人民,為人民服務,沒有階級區(qū)分,應肯定下來?!傲x”就是要態(tài)度公正。“禮”就是要有一定禮節(jié)。“智”就是要有知識?!靶拧本褪钦f話算數(shù),不說假話,不互相欺騙。這些是任何社會的人都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guī)則。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國學大師張岱年認為:“對‘三綱’應加以批判,對‘五常’應加以分析。仁者愛人,以及義、禮、智、信,應加以肯定?!?sup>[1]
(二)理想人格
儒家倫理內(nèi)容豐富而且復雜。其核心是人格意識和社會責任[1]??鬃诱f:“天地之性,人為貴。”這是儒家肯定了人的價值?!叭娍蓨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边@是承認平民有不可奪的意志,有一個不可辱的人格。孟子說“憂樂天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及“唯義所在”,反映了“理想人格”在人生中的體現(xiàn)?!抖Y記·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意思是從天子到普通民眾,都是把建立理想人格看作根本。儒家所強調(diào)的理想人格,往往成為實現(xiàn)“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無私奉獻、勇于犧牲、愛國愛民”這些正面行為的精神支柱。儒家認為擁有“理想人格”的人實現(xiàn)了人的內(nèi)在超越,代表了儒家追求的終極理念“道”或“理”。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儒家倫理的一個核心內(nèi)容。
(三)社會責任
儒家的一個特點是強調(diào)社會責任心,認為每個人對社會都有一定的責任[1]。儒家不認可彼岸世界,他們認為世界就是眼前的物質(zhì)世界,所以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是用來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實現(xiàn)的手段就是“修、齊、治、平”。《禮記·大學》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比寮覐挠山斑h、由己及人的原則出發(fā),把改造社會、治理天下的社會責任歸結為個人的道德完善,并看成是萬事之本?!靶奚怼R家”是為了“治國”,是為了“平天下”,個人家族的和諧是為了整個國家、天下的和諧。儒家強調(diào)個體與群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統(tǒng)一性,體現(xiàn)出了個體與群體、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宋代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末顧亭林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反映了“社會責任”這一儒家倫理的思想核心。
二、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中體現(xiàn)了儒家倫理內(nèi)涵
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和佛教寺廟、道教宮觀、天地祭壇等一樣,都屬于祭祀建筑。然而,佛寺及道觀供奉和祭祀的是佛教及道教世界的各種神佛,天地祭壇祭祀的是諸如天、地、日、月等各種自然神,而祠廟供奉和祭祀的是“人神”。祭祀建筑中用于祭祀“人神”的建筑叫祠祀建筑,主要建筑形式為祭壇、祖廟、先賢祠等。從中國祖廟建筑的發(fā)展歷程看,中國傳統(tǒng)祭祖建筑隨著祖先崇拜觀念的出現(xiàn)和祭祀活動的展開而誕生,又隨著祭祖活動的發(fā)展而不斷充實,并逐步制度化、規(guī)范化,而先賢祠又是祖廟演進和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祖廟和祭祀活動宗教色彩淡化,政治性、實用性增強的結果。
(一)祠祀建筑中的“三綱五?!?/p>
《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從示,從豐。”從“禮”字的詞源學考察,禮的起源和核心是崇拜、祭祀神靈和祖先。“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隆,民所取財用也……”是對原始人類產(chǎn)生自然崇拜和祭祀禮儀的最好概括。“禮”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重要倫理內(nèi)核[2]。儒家倫理的 “三綱五常”以“禮”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重點體現(xiàn)在祭天、祭祖先、祭圣賢,直至今日還在影響著中國社會。祠祀建筑是儒家行“禮”的主要建筑場所,通過建筑形式、裝修風格、內(nèi)外空間表現(xiàn)“三綱五?!币蟮摹白鸨坝行?、內(nèi)外有別、仁義禮智信”的倫理內(nèi)涵。
傳統(tǒng)祠祀建筑的建筑形式主要是祖廟和先賢祠。《禮記·曲禮》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后?!?sup>[3]可見傳統(tǒng)中國祖廟的重要性與普及程度。由于歷朝以祭天為帝王專享特權,一般百姓則對天敬而遠之,各自祭自己的祖先,所以祖廟是祠祀建筑中分布最廣泛的一類。儒家倫理的等級次序主要體現(xiàn)在祖廟這種建筑形式、裝飾風格及規(guī)模中。如傳統(tǒng)中國祖廟分為兩類且不可逾越,一類是皇室、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這類祖廟被稱為太廟或宗廟,如北京的太廟等;另一類是臣子百姓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也被稱為家廟、宗祠、祠堂,如江西婺源的蕭江宗祠、廣州的陳家祠等。在裝飾風格及規(guī)模方面帝王諸侯、臣子百姓都有森嚴的等級區(qū)別,不可混淆。例如斗栱結構、龍鳳符號,朱黃顏色等只用于帝王。建筑規(guī)模上,臣子百姓的祠堂不能超過太廟。祖廟的作用是提供一個精神聯(lián)系的紐帶,通過祠堂祭祖的儀式強化血緣關系,強調(diào)家族內(nèi)部的上下尊卑,宣傳孝悌忠信的倫理道德。儒家倫理的“五常”主要體現(xiàn)在先賢祠這種祠祀建筑中。如江西新余魁星閣、成都武侯祠、浙江鄞縣忠應廟等。《禮記·祭法》言:“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這
則祀之,以勞安國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8]按此說法,那些善于理政,勇于安邦,忠于國君,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良將、名士、英雄等均在儒家祭祀之列,其實這就是對實現(xiàn)了“五常”理念的人的崇拜和紀念。
(二)祠祀建筑體現(xiàn)“理想人格”追求
孔子說:“天地之性,人為貴?!泵献诱f:“人人有貴于己者?!比寮覐娬{(diào)人格,有人格意識。人格一詞,近代才有,古代叫“人品”。儒家特別強調(diào)人作為一個人的意義。儒家的理想人格以“五?!保ㄈ?、義、禮、智、信)和“五德”(忠、孝、節(jié)、勇、和)等形式體現(xiàn),祠祀建筑文化中祭祀的對象就是那些實現(xiàn)理想人格的祖宗及先賢們。祖宗是人之生命的本源,對其崇拜和祭祀是人類對自身產(chǎn)生、繁衍的一種感激和報答的體現(xiàn),在儒家文化中以理想人格“孝”的形式表現(xiàn)?!靶ⅰ庇袃煞矫娴暮x:第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主要方式是祭祀,在宗祖廟中通過奉獻供品祭祀祖先,盡孝的對象是死去的先人,有一定的宗教形式。第二,傳宗接代。先賢祠則供奉著被儒家崇拜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等,體現(xiàn)了儒家文化對具有“理想人格”的人的敬仰和崇拜,起到了道德模范的作用。如代表圣人的曲阜孔廟;代表忠臣的杭州岳王廟;代表廉吏的開封包公祠;代表名士的江油太白祠等。
一般宗教如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都設置彼岸世界,而儒家沒有彼岸世界概念,按照儒家的看法,世界只有一個,就是生活于其中的現(xiàn)實世界。因此,祠祀建筑祭祀的“人神”不是一般宗教意義上的“神”,而是在現(xiàn)實人生中實踐且成就“理想人格”的人,是先祖和“法施于民”者、“以死勤事”者、“以勞安國”者、“能捍大患”者等。另外儒家的“圣人”也有別于一般宗教所說的天使、佛或神仙,依舊是人,只不過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這些“人”承載著一個民族或家族的終極理念、歷史情感、生活理想及宗法關系等。
(三)祠祀建筑文化中包含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血緣聚落形態(tài),對于血緣聚落來說,祠祀建筑(祖廟、先賢祠等)是聚落必不可少的公共建筑。它既是宗族象征,也起到了道德模范作用。傳統(tǒng)祠祀建筑承擔著個體啟蒙、文化傳承、道德教化的社會責任。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中,基礎教育在家庭、家族、聚落中進行,宗族大姓在祠堂設立私塾,族內(nèi)弟子在祠堂接受教育,個體通過在祠堂私塾學習成為合乎其社會規(guī)范的人。先賢祠中供奉的圣人、忠臣、廉吏、名士以及宗祠內(nèi)祖宗起到了榜樣的作用。這使得祠祀建筑成為“道德的感化所”,個體從中受到道德教化和人格熏陶,使其服從家族和聚落的管理,每位成員從中明確了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維護了倫理綱常。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祠祀建筑還承擔著孤兒院和養(yǎng)老院的社會責任,使得族內(nèi)的鰥寡孤獨廢疾者在祠堂能受到照顧。另外,祠堂還發(fā)揮著社會文化、娛樂功能,每年春秋祭祀或年節(jié)大慶,請戲班演大戲等。如今江西一些宗祠的戲臺,如江西玉山縣胡氏祠堂戲臺、弋陽縣李氏祠堂戲臺、樂平市鎮(zhèn)橋鎮(zhèn)程氏祠堂戲臺等,仍然保存完好,依然發(fā)揮著社區(qū)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結語
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之所以體現(xiàn)出儒家倫理內(nèi)涵,就在于他是儒家行“禮”及宣揚“孝悌”思想的重要場所??鬃拥摹岸Y”,包含內(nèi)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nèi)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系;其外在形式包括祭祀、軍旅、冠婚喪葬、朝聘、會盟等方面的禮節(jié)儀式。這些內(nèi)容在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鬃诱f:“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強調(diào)人類的“仁愛”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真情實感,這是人與人關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同時,孔子強調(diào)的“孝”,是“父慈子孝”。他所說的“悌”,是“兄友弟恭”。雙方的關系是相互的,對應的,所以,這種充滿人性色彩的倫理思想值得繼承和弘揚。
《禮記·禮運》言:“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sup>[3]這雖是傳統(tǒng)儒家的社會倫理主張,但也表達了當代人們對社會道德的樸素要求。中國在1999年就已進入了老齡社會,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符合當前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同時也為社會長期繁榮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了倫理基礎。所以,在當代社會中加強傳統(tǒng)祠祀建筑文化的影響力,有助于弘揚“忠貞愛國、尊老愛幼”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為重新構建社會主義倫理道德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最后,關于祠祀建筑文化的儒家倫理研究有一點必須明確,即傳統(tǒng)儒家倫理在當代中國社會文化中的地位。在當今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我們可以且應該繼承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中積極的成分,吸收其合理的民主性的精華。文化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還有歷史的連續(xù)性[4]。中國傳統(tǒng)祠祀建筑倫理作為儒家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必然有“精華”(如“五?!薄拔宓隆保┖汀霸闫伞保ㄈ缟瓏赖淖诜ǖ燃壷贫龋H绾蝹鞒泻桶l(fā)展,正確的態(tài)度是“揚棄”,即符合當前人類社會共同價值及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弘揚之;不符合,則拋棄之。
參考文獻:
[1]北京東方道德研究所. 儒家倫理與公民道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合出版社,1996.
[2]秦紅嶺.建筑的倫理意蘊:建筑倫理學引論[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6.82.
[3]馮國超.禮記[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張和增.論儒家倫理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J].無錫南洋學院學報,2007,6(1):80-85.
Confucian ethics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lassical Chinese ancestral shrine
CHEN Muchu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13, P. R.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an ethics,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hinese ancestral shrine from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idea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author considered that it reflected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relationship and principal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uman and society, and a variety of philosophy mind in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hinese ancestral shrine..
Keywords:ancestral shrin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 et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