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的古簪收藏早在2002年便名揚南陽城。那一年,她舉辦的“中國民間古簪藝術展”,讓前來參觀的各界人士一覽古簪的獨特魅力,至今難以忘懷。
被南陽收藏界譽為“簪后”的周黎在近十年的時間里,收藏了5000余支古簪,這其中的艱辛和喜悅都源于她對古簪及中國古文化的熱愛。
年輕的周黎對生活充滿熱愛,對美執(zhí)著追求。工作之余,她迷戀收藏字畫、陶器、頂子、指環(huán)、古簪等古董,只要見到,便毫不吝嗇地買回,精心收藏。其中最成規(guī)模的便是古簪。
這些美麗的古簪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周黎介紹起來如數(shù)家珍。就質料而言,有骨簪、玉簪、象牙簪、金簪、銀簪、翡翠簪等;就年代而言,有新石器時代,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兩晉、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從技藝而言,最珍貴的有墨玉簪、純金“八仙過?!濒⒌取?/p>
通過收藏古簪,周黎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先秦時期簪被稱為“笄”,漢代以后才稱為“簪”,雙簪合一用者稱“釵”。她收藏的每支簪釵都有絕妙之處。像金剛杵金簪,因簪頭類似和尚的金剛杵而得名,為吃齋念佛之人常用;兵器鎦金銀簪,簪頭由7件古兵器構成,為武官夫人所飾;水仙銀花簪,造型簡單大方,上刻水仙花,水仙清秀優(yōu)雅,儀態(tài)超俗,一般為高雅女子所戴……支支簪釵不但做工精細,而且圖案講究,富含深意。
說起收藏的原因,那是大約十年前的一個周末,一家古玩店里的19支銀簪躍入周黎的眼簾。那是明清時期打制的,精美的發(fā)簪讓她眼前一亮,何不收藏古簪呢?周黎當即全數(shù)買下,一番清洗、擦拭后,有序地放入收藏盒。隨著時間的流逝,周黎收藏盒里的發(fā)簪陣容逐漸強大。
而收藏過程中的艱辛和樂趣是旁人難以體會的。有一次,她去北京搜集簪釵,在回來的火車上,與鄰鋪一位老鄉(xiāng)交談甚歡,這位老人很佩服她的毅力,但對她的癡迷卻不理解,直到后來看了她的全部古簪藏品才感慨道:這對于你來說,是多么值得做的事。
周黎對古簪收藏的信念之火從未熄滅。她說:“感謝古簪,是它讓我發(fā)現(xiàn)了生活之美,再苦再累,只要胸中裝著希望,就會活得充實、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