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古人常說“玩物喪志”,但玩具的確給生活帶來許多樂趣。在玩具的世界里,沒有身份,沒有禮教,所有人都可以盡情地戲耍,自由地呼吸……不知道皇室貴胄家的玩具,會是怎樣不同凡響呢?
玩兒,不玩兒
提及皇宮的玩具,似乎很難有什么畫面,除卻偶爾從不靠譜的古裝劇中看到一兩個放風(fēng)箏的小公主,玩撥浪鼓的小王子……誠然,不時在后宮妃嬪枕頭下、被窩中尋著的貼了生辰八字渾身插滿針的布娃娃肯定不是。《末代皇帝》中,小溥儀手上那個蟈蟈籠子勉強(qiáng)算是。
究其緣由,在于古人不提倡“玩”,因此被載入史冊的宮廷玩具極少。直到清末,因同洽、光緒、宣統(tǒng)登基時均不到7歲,為了哄小皇帝開心,尋覓制作各種玩具成為后宮眾人的每日必修課,才讓今人得見皇室玩具真面目。
泥塑“劉海戲蟾”,劉海身著色彩淡雅的民間古裝,一手拿金錢置于胸前,肩上扛一個盒子,一只蟾蜍露出半個身子,他眼神斜視望著蟾蜍,煞是可愛;法國的“長方嵌石鍍金鳥音籠”可以發(fā)出悅耳的鳥鳴、瑞士的八音盒可以奏出18首中國樂曲,彼時,算是清宮最為時髦的玩具;戲曲小鬃人,幾個人一起敲小銅盤就能模仿戲里的人唱大戲;中式的傀儡人和西式的滑稽木偶,形態(tài)有別功用卻異曲同工;彈簧小人兒因為附了彈簧可以跳,木駱駝因為有活動的關(guān)節(jié)可以走;甚至還有一架金色的飛機(jī),要知道飛機(jī)才剛發(fā)明不久,看來帝王之家果然還是走在時代的尖端……
也有扮“家家酒”的微縮玩具,小瓷茶具、小銀酒具、錫制小火鍋,還有成套的西洋銅累絲小桌椅、藤編小籃子……想象一下慈禧看著小同治扮“家家酒”的畫面,瞬間對慈禧多了幾分好感。說不定當(dāng)年說出“金屋藏嬌”從此改變漢家歷史的劉徹小兒,也是在扮家家酒的時候,劉粉嫩的陳嬌小姑娘動的心呢?
來場高爾夫
高爾夫是哪國人發(fā)明的?這個問題經(jīng)常讓西方幾個國家爭得頭破血流,事實上,早在唐朝宮廷中,中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類似運動,時稱“捶丸”。玩時在球場挖上球穴,用捶將丸擊入穴中,盛行于皇室和貴族高官之中。
《宣宗行樂圖》詳細(xì)描寫了這一場景,在皇家私人球場上,草皮剪裁得平服妥帖,四大片草皮上共有十個球洞,正如今天高球場在每個球洞插有旗桿,圖中每個球洞也各插有不同顏色的彩旗作為提示。皇帝的球桿,一根根分門別類“站”在特制的球臺上,一旁還有人看守,多位“桿弟”,一人捧一根推桿,大氣不喘、小心翼翼地等候主子換桿。明宣宗已然揮扦,正目視圓球緩緩滑向前方球洞,倘若不進(jìn),豈非龍顏慍怒……
《丸經(jīng)》還記載,宋徽宗的球桿“盛以錦囊,擊以彩棒,碾玉綴頂,飾金緣邊?!奔兘鸫蛟炀夁?,頂上綴飾玉器,球戲結(jié)束后,球具不裝在球袋而收藏在錦盒中,今日百萬元的名貴球具與之相比,也實在寒磣無比。
據(jù)傳,這捶丸是宮女發(fā)明的,唐朝盛行劇烈馬球,宮女體弱膽小,便想出新花樣,在草也上挖幾個動,分兩隊比賽,看誰打得最遠(yuǎn),自得其樂。不過,捶丸到了清朝逐漸銷聲匿跡,大概是清朝的大官們終于明白了有富不外露的道理,因此拋棄了這項從場地到器具處處刻著奢侈二字的運動。
玩物到底喪不喪志?
古人常說“玩物喪志”,都是有實例的。南朝皇帝蕭寶卷就愛“擔(dān)檀”。“檀”是一種巨大的木桿,裝飾華麗,表演的時候立在伎人的手臂或額頭上。蕭寶卷剛開始練習(xí),還掌握不好平衡,經(jīng)常扭傷手腕,經(jīng)過“刻苦訓(xùn)練”,他很快運用自如了,所用的“白虎檀”長達(dá)七丈五尺。他還逞能,把這個巨大的檀用牙齒頂起來,為此弄掉了幾顆牙,可謂玩到極致。后來又玩胡亂出游、驅(qū)逐百姓、亂殺人,這位荒暴少主即位四年便被殺死。
不過,唐太宗李世民有段時間非常喜歡玩鷂,但是遇到了魏征。有一次李世民正玩在興頭上,正巧魏征來奏事,李世民怕魏征又得理不饒人,就把鷂藏在龍袍的袖子里。魏征眼尖看見了,也不吭聲,故意將所奏事情說很長,久久不停,最后鷂給悶死了他才告退。
可見喪不喪志,其實因人而異。